迟来风景架不住的点点忧愁
王晓丹
断断续续阅看陈世和新著《迟来的风景——黔山点点愁》,今晌阅毕。掩卷回顾,三个章节,连同二序,共三十三篇散文,尽数作者近年积劳之心作,为贵州山山水水绘制了一幅极美的织锦。
整卷书作不同于一般旅游指导书籍,而是在以优美、雅致又不失洒脱的文字中将读者带入贵州山水风景的同时,也将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历史、地理、人文、经济诸多方面的知识嵌入,为人们深入了解和认识贵州打开了一扇窗户。
此外,全书作文都伴有作者入影随行的身影,作者丰厚的阅历和对文字自如驾驭的能力无处不在的引人入胜,为读者既增添了方方面面的学识,又获得了愉快阅读的精神享受。
以下试就书作压卷之作《大麻山中的天然盆景“下拉让”》说说自己的感受。
笔者知道,此文所述的”下拉让”系作者当年随父母家人受迫害下放农村之地。一个地处黔西南边远之大麻山的望谟县,极其闭塞,极度贫困的,只有十一户人家的小山村。学业荒废和政治身份低微的压力,且又面临贫瘠、穷困、愚昧、落后、粗俗,等等一切对于从小生在省城,在老祖母的呵护和父母爱抚下长大,方才十五岁的少年来说是何等的窘迫。然而,在文中我们见到的却是对小山庄“下拉让”独特的秀美景致赞誉的尽情抒发。例如:
”抹去了依恋城市的泪迹,……惊奇之中缘溪行,竟忘路之远近,忽逢楠竹林,但见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复前行,林尽水出,潺潺溪水在沟渠内裸露的鹅卵石上轻吟欢唱……”
“一边是悬崖险峰,一面却是溪水缠绕的竹枝蕉林。这是岩上高山与溪畔蕉林的对应,是峻峰怒啸与田园牧歌的交集,在这反差极大的场域,真是阴阳两极,苦乐自知。”
“陡峭的山尖,凸起的孤峰,裸露的怪石,让你感到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秀峰奇石之中,只是比桂林山水更加秀丽。”
文中,我们也看到作者于当时辛苦农耕劳作,寥寥稼樯收获的欣然面对。譬如:
“水碾在石上转,水流漂出稻香,升绕在碾房的茅草上,五谷不分的我,到了此时方知一粒稻米的来之不易。”,
“……三犁三耙,牵着水牛在水田里来来回回的犂耕……双脚浸泡在水田里,蚂蝗紧紧地贴在腿上,用嘴吮吸着腿上的血……”,
“于我而言,有干吃干,有稀吃稀,农闲时瓜菜代也行。”,
“……在大山的包围中待了一年之久,能够在交公粮,卖余量时跟着寨子里的老乡去公路上的粮站,能出山看公路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期盼。”
“这公路以极大的魅惑勾连着生命的未来……我知道,这是翻越生存落差的唯一通道。但,回头望,大山岩石欺凌下的自家茅屋,仍然萦回着亲人的气息。罢了,回家吧。”
此外,还有作者对“下拉让”村民勤劳、质朴、友善的感恩。又如:
“初来咋到,一切都是新奇。老乡们夯土筑墙,上山打草,在寨子背后给我们家搭建了两间土墙草屋……在一亩三分自留地上种蔬菜,搭上瓜架,虫鸣鸟啾,屋前屋后鸡犬声相闻,风景别样。”,
“杀猪过年,甚是热闹,那场景,历历如昨。陈家大哥一刀之下,猪血哗哗流淌;陈家二哥架锅添薪……巴掌大的肥肉煮熟后白花花的,一口又一口,那鲜美滋味今生只能回味。”
总之,文章的字里行间,没有怨天尤人的沮丧和抱怨,没有得过且过的徘徊与颓丧。看到的是少年作者的勤学、善思和奋发。尤如:
“我沿溪水径直前行,一边背诵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边东张西望,在溪边游走。”
“丽水秀峰的滋润 ,也能哺育人文的情怀。特别是山寨夜晚的孤寂无聊,更能催生那一点点阅读的兴趣。”
“打开马儿驮来的书匣,马灯点亮的字里行间,闪烁与映亮了人文历史的文脉经络。”
……
纵观全卷,作者借自身在全书的压卷之作中的经历,为我们道出了迤逦的黔山秀水,隽永的人文养在深闺,可心耐读的一面,同时也无需遮掩的告诉人们,贵州的秀丽与壮美的生态在气候变化,人为的过度开发的当下极度脆弱的另一面。
诚如作者在书作序一《并非杞人忧天的居安思危》的结尾所言:
“行笔至此,有感于怀。如果说‘美’是浮在黔山之上的外在表象,那么‘愁’却是深藏黔地,使之灵魂出窍的內在隐忧。”
“一窥究竟,既放眼于历史的落差与存养,又穿梭于山川的风貌与沟壑,探究的不是秘密的秘密,使天地互为表里,这才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主客观体换位互移的内在逻辑!”
无怪乎,作者在给此书作定了书名《迟来的风景》的同时,还别具匠心地添上了副标题〈——黔山点点愁〉。
——2017.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