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钟,预定的铃声响了。如果儿子去上学的话,全家人都该起床了。
妻子先起床,去叫儿子,并把准备好的早饭热上。几分钟后,妻子显得很不高兴,回到卧室,说叫不醒。张磊说,你再去试试。
妻子往返几个来回,已经七点。上学的时间点过了,儿子终没起床。
昨天晚上说好好的啊,今天早上怎么又变卦了?妻子呆呆地坐在床头,嘴里不停嘟囔。张磊急得眼里冒火星。妻子劝慰着说,皇帝不急,太监急,急有啥用啊?
张磊说,李红老师建议去看心理医生,昨天我在网上也查了,好像在工人文化宫附近,有个心理诊所,咱去试一试吧。
好不容易熬到八点,两个人去了那家名叫“雨露心理”的诊所。一位中年女心理咨询师,热情而干练地接待了他们。听完孩子的情况,建议他们夫妻两个先做一次心理咨询。咨询师说,孩子不去上学,回避人际关系,社会功能下降,目前来看,时间较短,还没发展成精神疾病,大可能是心理出了点问题。追根溯源,首先要从家庭关系上找原因。
张磊和妻子都觉得咨询师说得有道理,一致同意,愿意接受一次心理辅导。
咨询师先帮两人梳理了思路,共同商议,制定了本次咨询目标为:觉察各自的人际沟通模式。
张磊和妻子说了各自惯常使用的行为和语言,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启发下,发现了存在的不合理模式。比如,张磊看儿子的缺点多于优点,平日里常以挑刺、训斥为主,这让孩子找不到任何的成就感。妻子对儿子则是顺从、迁就为主,没有规则,过度替代和包办,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意志和动手能力。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疏导,两个人很快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咨询师说,父母意见不一致,会导致孩子呈现多重人格。一旦年龄到了一定阶段,自身有了对抗能力,再遇困难,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会让他们易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说逃避。
心理咨询师建议,改变目前的现状,首先要做的,是先让家里的爱流动起来,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有利于沟通的家庭氛围。再去支持和鼓励孩子,积聚足够的心理能量,让孩子自己去积极应对。
咨询结束后,张磊和妻子都感觉脑洞大开,受益匪浅。付完费,两个人走出了心理诊所。
张磊对妻子说,我们找个地方,消化消化心理咨询师的话吧。两个人顺路走进了一家咖啡店。这家店装修格调高雅,在优雅的音乐声中,两个人的心情变得轻松起来。
这十多年来,妻子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整天围着孩子转。张磊的工资大多用于还房贷,家里的经济始终不太宽裕,日子就这样在算计中悄悄逝去。
咖啡价格贵得惊人,两个人也喝不习惯。最便宜的茶水要38元,张磊点了一壶。两个人静静地坐着,突然有了多年未曾有过的浪漫。要不是儿子出现这个状况,两个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进这样的场所。
回到家,妻子先和儿子进行了一番沟通。说爸爸也想和他好好聊聊,儿子没有做声。
知道了儿子的态度后,张磊按照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在书房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检讨了自己的问题,表明想和儿子做朋友,等等,让妻子送给了儿子。
心理咨询师建议,不要让家里好像出现了什么状况一样,该吃吃,该喝喝,该干啥就干啥,恢复常态,一切都像没发生一样,给孩子状态的回归,创造自然而然的可能性。
一天下来,张磊和妻子都在努力营造着这样的氛围,家里的空气似乎又活跃起来。
晚上,两个人散步回来。儿子卧室的门竟然大开着,儿子又在洗澡。
张磊去厨房切了苹果,用牙签插上,放在客厅桌子上。然后,去了书房。
儿子洗完澡,从卫生间里出来。妻子招呼他,坐到了客厅沙发上。儿子顺手吃起了张磊切好的苹果,看起了电视。
张磊从书房出来,这次,儿子并没有躲闪他。张磊和妻子分坐两侧。儿子手中的遥控器,不断操作着电视节目。儿子看什么,他们就看什么。半个小时以后,儿子无聊地又回到卧室,但没有插门。
妻子也没跟进去,再谈上学的问题。两个人继续看电视,说话聊天。
第二天早上,儿子依然不起床,也没去上学的意思。
张磊去上班,妻子也去上班。妻子做了些饭,放在厨房里,临走告诉让儿子,饿了自己吃。
在单位,张磊给李红老师打了个电话,说孩子暂时不去医院,也不愿意上学。倒是他和妻子去见了心理咨询师,接受了一次心理教育。
李红老师大加夸赏,说,你们夫妻按心理咨询师所说的,一定坚持做下去,凭她的经验,张晓林近期肯定会有变化。学校这边,她负责协调。
放下电话,张磊长舒了一口气。心里感慨道,当爹不容易,当个合格的爹更难上加难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