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心里一直沉甸甸的,这种沉重感源自几天前看的一篇文章。
看完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这让我回想起自己高中时期的一段经历。
第一次离家住校,远离了从小熟悉的环境,没有了家的温暖,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古板严厉的老师、矜持冷淡的同学、总是有股焦糊味的稀饭……这一切让我感觉周围的空气都是沉重冰冷的。
从上小学到初中毕业,由于成绩优秀、性格开朗,我在亲友和老师同学中一直倍受宠爱。但在进入高中之后,曾经的优越感一扫而光,来自全县各处的尖子生汇聚在一起,自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感觉自己象被淹没了。
由于是家中老小,从小被父母兄姊呵护倍至。习惯了被温暖关爱包围的生活,初次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我感觉象刚从热被窝出来,就一下被扔进了冰窟窿。
本来家里人是想让我复读一年上中专的,但自己出于虚荣心,硬要上高中。当时哥哥正上高三,要同时供两个孩子上高中,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这些我很清楚,所以自己心里也是顶着很大压力的。
我所在的县一中汇聚了全县的尖子生,而我从小仅凭天生的小聪明取胜,在看到身边比我更优秀的同学那种刻苦用功的样子,我的压力更大,充满了焦虑。
再加上高中课程的难度骤然加大,老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同了,我感觉越来越吃力了。
第一次过住校生活,冰冷的宿舍环境、凉薄的舍友关系,让我的心总是揪成一团,我过于敏感的小心灵时刻处于紧张忧伤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我丝毫感觉不到高中生活的快乐,只感到焦虑、紧张、哀愁,回想那三年的高中生活,天空好象永远都是阴霾。
到上高三的时候,虽然有了几个朋友,对环境也熟悉了,但是我发现自己瞌睡越来越多。
上课时常常无法控制地打盹儿,迷迷糊糊中只看到老师的嘴在动,声音却象远在天边。自己也知道这样不行,但是咬胳膊、拧大腿,甚至用笔尖扎自己都无济于事,一堂课就在和瞌睡的搏斗中度过。经常是第二天一上课老师提问,我却在疑惑:这内容还没讲呢咋就提问呢?
下了晚自习回到宿舍,舍友们都还在认真地作复习题,我却已经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脑子里一团浆糊,实在不行了只好睡觉。
这样的状态下,我明知考学无望,所以在参加完毕业考试后就提前离开了学校去打工了。
自食其力的打工生活很轻松,我的心情也愉悦起来,那些上学时一直纠缠着我的瞌睡虫也随之无影无踪了。
后来,我在网上查到,那段时间的嗜睡是轻度抑郁的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3亿多人患有抑郁症,我国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达6.8%,约有9500万人,2020年抑郁症成为人类第二大疾病。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在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死因中,自杀是首因,其中60%~70%的人患有抑郁症。
所以我常常在想,可能每个人的精神承受能力和体力一样,都是不尽相同的。当承受的压力超出了自身负荷,就会出问题的。表现在身体上就是生病,表现在精神上就是抑郁症
所以人不能太要强,别为难自己,要在自身承受范围内去做人做事。当你觉得自身有了问题时,要及时调整,让自己放下一些东西,换个环境,换种生活方式,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地休息和放松。
生命是人生的载体,失去了健康和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不能舍本逐末,以健康和生命为代价去奋斗,以图得到更好的生活。
只有与自身和平共处,才能有机会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