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的东西都消散的时候,会有什么可以从你的心里升起,并支持着你一路前行?”
最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恰逢强台风”山竹“来袭,全城停工停课,重温《生存家族》,渲染了极端环境的内外氛围。
电影开头的场景,是高节奏的东京,人人好像是机器上的零件齿轮,忙碌得面目模糊……突然之间,一次大停电的灾难降临。最初,人们以为是小范围、暂时性的停电,不当回事,被电车抛弃的上班族拼命冲向办公室,学生们发现老师没能来校上课,欢呼雀跃。但是很快,事情开始失控,大家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全球大停电……
这时,在东京生活的铃木一家四口,忙于工作的父亲,被家务所困的母亲光惠,沉默寡言的弟弟贤司,自私自利的姐姐结衣,决定逃离东京,骑自行车去光惠在乡下的娘家,那里最起码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们匆匆上路,一人一辆自行车,只带了几件衣服、几瓶水。一路上,面对缺水、日晒、暴雨、狂风、死亡等等威胁,他们互相指责和推诿,濒临崩溃,经历过一番考验后,一家人变得平静又亲密……
基本剧情就是如此,听起来是传统的大团圆套路,实际不然,电影看起来让人深有共鸣,剧情是由细节缓缓推进,细腻而现实,除了最后父亲死里逃生的细节让我有些异议之外,其他剧情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我想电影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票房和口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里面有我们身边很多人事物的影子,它们一帧一帧在眼前飘过,与电影情节重叠,触碰心里那些早已锁起蒙尘的弦。
影片中的母亲一开始表情木讷,面对着生活琐事,眼角堆满了情绪的皱纹,那倔强的嘴角承载了许多却未曾表达。
逃命开始,于她而言,更像是一场久违的单车旅行,憧憬的神情,放松的脸庞,与其他家人的严肃忧虑比起来,让人动容,这是一个被禁锢了多久的灵魂?
多么熟悉的母亲形象!她好像我的妈妈,也像我同学,朋友,同事的妈妈……她们勤劳,慈爱,却难以从婚姻中得到爱的滋养,养儿育女工作生存消耗了大量的气力,匮乏的婚姻又抽走了仅剩的灵气……
影片中的父亲,一开始忙碌着赚钱养家,回到家端着饭碗就着电视,除了偶尔数落教育一下小孩,几乎与家人没有其他交流,只说不做,端着家长的架子。
这个父亲形象其实也不陌生!他像我的父亲,也像我同学、朋友、同事的父亲……他们在外拼搏养家,却较少关注除了功名利禄之外的情感交流与表达,他们一味向前,甚至来不及检视身后是否有什么东西落下……
影片中的儿子,把自己投在电子产品中,一直戴着耳机,摘下耳机之后就玩电脑,几乎不与外界交流。在他发现周围世界发现改变,摘下了耳机的瞬间,突然出现的外界声音甚至让他有短暂的错觉,分不清现实与虚幻。
影片中的女儿,手机不离手,沉迷网络社交,惧怕劳动惧怕农村。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较少考虑家人的感受。
这两个小孩的形象是否也似曾相识呢?他们身上有没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或者身边小孩的影子?
他们沉迷电子产品,沉迷于虚幻的快感,刻意与现实世界隔绝,心里装着自己,淡漠,叛逆,一年有365天,几乎天天都是如此。
文章的主题是:这样一场全球大断电是否真的能够解救一个家庭?
诚然,电影的剧情说的是:能!
而笔者的观点是,假如他们还是沿用旧模式的话,也许他们能够生存下来,但不一定能够解救家庭。
家是什么?是一屋子电器?是空气,是水,是食物?是号称亲人的淡漠的人?
电影的前半部分,家庭每一位成员关系淡漠,被电子产品、家庭琐事、事业前程所控制。
他们停留在身界,只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感官的需求,无视周围亲人的交流表达等等情感心灵需求,他们表现得好像也不需要。
他们只剩一点爱了,却还要过一生……
现实情况是,这个小家庭只是一个缩影,整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也大致如此。
大家不断奔跑追求着各种东西,功名利禄,为了全速奔跑,几乎关闭了自身的五观感觉,一味向前。
而当极端恶劣环境来临,平日里大家所追求的东西,功名利禄成了云烟,不值钱了,家也成了堆砌没用电器的仓库……
忙碌的东京,他们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中奔跑,五观感觉麻木甚至封闭,
他们是不幸的,遇上了全球大停电!他们吃尽苦头,饥饿,恐惧,狼狈,濒临死亡。
他们是幸运的,遇上了全球大停电!他们重新感受到深沉而被忽略已久的爱与交流,夫妻的爱,家人的爱,陌生人的爱……
停电前的身体禁锢了他们的各种感官,停电之后,他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求生解放了他们的身体,并经由身体而更加接近心灵,真切地听清楚自己的内心需求。
最终他们清晰得感受到,生存除了火、食物、水源,要更好地生活下去,还需要爱的流动,心的声音,真诚的表达,家人的慰藉……很多很多……
影片的最后,一家人还是回到了东京继续城市的生活,每一个人的状态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物的表情即可窥探一二,放松自然的表情,互相依偎的肢体,笔者能够感受到那种属于家庭成员之间爱的流动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