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四个孩子后,我很少再回四川娘家去了,一是路途遥远带着孩子不方便,二是我和丈夫都不会坐火车,我识字少,丈夫更是个“睁眼瞎”大字不识一个。刚认识他那会儿他偶尔的带个眼镜显得很有学问的样子,我一直认为他识文断字。直到父亲寄来书信,他拿着书信去找三叔子念,我才知道他和我一样也是大字不识一个。听村上人说丈夫到上学的年纪时,后公公家里是供得起的,可是他不喜上学,进学堂没几天就吊儿郎当不愿去了,为这大伯哥没少用棍子打他,大伯哥语重心长的跟他讲他们的亲爹死的时候有多么的可怜,只用一个破草席裹着就埋了,大伯哥亲眼见着的,那时他已能记住事的年纪,他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希望弟弟能有出息,亲爹在九泉之下也能够安息了。可无论他怎么讲道理说,丈夫就是不去学堂。为此大伯哥气恼至极。
丈夫这一大家子里,就三叔子和二姑姐,小姑姐识字,其中三叔子学问深些上到了初中。那些年父亲从四川寄来的书信都是拿给三叔子念,然后再由丈夫口述,三叔子代笔再回信给父亲。记得妹妹结婚时我带着二女儿回去参加婚礼。因为我和丈夫都不识字,买火车票,坐车都摸不清楚,没办法只好带上三叔子和我们同去,那时他还是个大小伙子,不怎么爱说话,总是抱着本厚厚的不知什么名字的书看。记得回来的时候在达州候车室,我和丈夫去上厕所了,二女儿和三叔子在候车室椅子上坐着等我们,三叔子的一本厚厚的书被二女儿不小心踢到了椅子下面,她费力的想去拿,却因为个子太小无法从椅子上下来,眼睁睁的看着书被两个年轻人捡走了,三叔子去不远处的垃圾桶扔果皮回来发现书不见了,这时二女儿才哇哇的哭起来,那时她大概3岁多的样子。二女儿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很惊讶,她说她儿时最早的记忆就是这件事情了,我惊叹一个3岁的小人儿怎么能记住这些事儿。不知道医学上是否已经有了孩童的记忆最早到什么时候的记载了呢。
三叔子的那本书最终没找到,回家后丈夫托人想给买一本,但最终也没买上,至今我也不知道那是本什么书。我们和大伯哥家都分出去后,三叔子和小叔子就成了公公农活上的主要帮手。小叔子机灵,但和丈夫一样不喜农活,干个活是有一天没一天的,加上 婆婆的疼爱,公公农活上也使唤不上他。三叔子脑子转的快,但心眼也多,没到结婚的年龄就存下了不少的私房钱,这些都是结了婚后,三弟媳妇出去串门自己说出来的,说她们结婚后三叔子把埋在墙根底下的搪瓷罐子挖出来,里面大小票子加起来有大几千块钱。三弟媳妇炫耀说他们分家后手头上不吃紧。私房钱大多是平日里公公指派他们去卖红薯干,豆子,芝麻,棉花等农作物时,回来交账少交的,他会计算,从称量上能把账给说平了,想必公公也没能发现这里的端倪,只是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开始积攒的。这等为长远计的心智也着实让我佩服。
三叔子个子高大也壮实,三弟媳妇却是个子小小矮矮的,原因是三叔子到了找对象的年纪,左一个看不上,右一个看不上的,不知说了多少家的姑娘,他都不满意,不是嫌人家瘦了,就是嫌黑了,牙长的不好看,没学问,反正是各种的挑剔。一两年间里,周围几个村上的姑娘都让他看遍了也没相中一个,最后娶了三弟媳妇,两个人站在一起是最萌身高差,一个一米八多,一个不到一米五。也许这就是书上说的,高大的男人喜欢小个子的小鸟依人的女人一样。三弟媳妇也上过学,两个人都识字,这倒是和三叔子相搭的。
三弟媳妇来的一两年里没有怀上孩子,婆婆着急的各处寻医问药,不知熬了多少的中药,最后终于怀上了,婆婆又带着去庙里还愿,回来时三弟媳妇给婆婆买了个桃木的拐杖,婆婆欢喜的逢人就夸三弟媳妇懂事,孝顺。到日子三弟媳妇生了个白胖小子,婆婆又是鸡汤,又是鸽子汤的给炖补。孩子快满月的时候突然有天晚上,刚吃晚饭的样子,隔壁婶子家的门被婆婆使劲敲开了,“老嫂子,快去看看吧,我那小孙子脸色发紫,不知道是咋了”,隔壁婶子慌忙的跟着婆婆赶到家去,到三弟媳妇的屋里一看,弟媳妇紧紧的抱着孩子,满脸泪水的在哭泣,婶子赶忙从她手里把孩子接过来,平放在床上,解开贴身小棉袄,孩子长长的吐了一口气,再也没醒过来。
后来听婶子说是憋死的,孩子呛了奶,哭个不停,三弟媳妇以为他没吃饱,接着喂,乳房堵着孩子的鼻子她也不知,当发现孩子脸色发紫才慌了神的找婆婆,婆婆过来抱起孩子看了看,用手拍了拍也不哭,才慌了神的跑去找婶子,三弟媳妇则以为孩子冷紧紧的抱着不撒手,结果等婶子赶到孩子也不行了。但当时婶子没敢说是憋死的,只说孩子可能得了什么急症,事后三叔子从村里的人口中知道原因,回去把三婶子打了一顿,几年里三婶子肚子又不见动静。婆婆着急,到处打听谁家有不要的小闺女,想给三叔子寻一个回来,到最后打听到一户人家,掏了几百块钱抱回来了个小女孩。抱回来后几乎是由婆婆全职带这个孩子,夏天天那么热,婆婆满身的痱子,敞着肩膀,脖子上搭着毛巾,一边擦汗一边给孩子扇扇子。孩子养到两三岁时,三弟媳妇又有孕了,又生了个儿子,这时婆婆一边照看孙女,一边照看孙子,忙的不知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