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枕着长江的臂弯而生。推开雕花木窗,李白笔下的"天门中断楚江开"便撞入眼帘。江水在赭红色的天门山脚下打了个旋,将千年岁月揉碎成粼粼波光。爷爷总说,我们楚人骨子里淌着长江水,春来看潮头万点白帆,秋去数南归雁阵成行。当我在电视里望见黄河以万钧之势劈开黄土高原时,忽然懂得,这纵横九州的江河,原是大地血脉里奔涌的赤诚。
端午的晨露还未散尽,家家户户的粽香已漫过青石板巷。奶奶将新采的艾草悬上门楣,我捧着刚出锅的粽子,看龙舟在护城河上划开翡翠般的涟漪。鼓点如惊雷炸响,二十支船桨齐刷刷破开水面,龙首昂然劈波斩浪。岸边白发老者忽然红了眼眶:"当年屈原大夫投江时,楚人也是这般驾舟争渡......"这话语裹着粽叶清香,在我心间埋下文明的根芽。
中学历史课上,当老师讲到甲午海战中致远舰决死冲锋时,教室后排总在打瞌睡的小胖忽然直起了腰。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恍惚间我听见邓世昌最后的呐喊与致远舰的汽笛交织轰鸣。后来读到南仁东抱病攀上"中国天眼"钢架的照片,才发现爱国二字从不是故纸堆里的铅字——那些在戈壁滩隐姓埋名的科研者,那些逆行冲进火场的消防员,他们用生命在续写《离骚》的篇章。
去年深秋,我站在山海关斑驳的城墙上抚摸青石砖墙。夕阳将长城染成一道金线,蜿蜒着消失在天际。手机突然震动,新闻里"神舟十六号"正划过浩瀚星河。千年风云在眼前流转:从岳武穆"收拾旧山河"的壮怀,到今日"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原来爱国之情始终如北斗高悬,指引着代代赤子前赴后继。
放学时又见校门口那行鎏金大字:"少年心事当拏云"。书包里物理试卷上鲜红的分数微微发烫,我知道,在某个未来的实验室里,会有一个女孩正在调试精密仪器,她的白大褂上绣着长江的波纹,胸牌背面刻着文天祥的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