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文”跟前边的臧文仲、令尹子文、陈文子的“文”一样,都是谥号,算是后代对他们品德的认可,《国语·鲁语》中记载:
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我们看这个人的品德和能力应该都很好,可以达到《谥法》中规定的“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但是据(传说或记载)说,季文子做什么事都是反反复复地思考之后才去做,孔子听到后评价说,“再,斯可矣”,按照理学家的分析,认为孔子之所以认为「“三”多了,“再”就可以了」,是基于事情第一遍思考的时候会有遗漏,认真思考两遍之后就基本上掌握清楚了,但是如果再往深里考虑,就会有很多私心杂念在里边,所谓的“细思极恐”就是这样,研究的太多之后就会把很多细节放大化,也会有得失的计较,所以事情就没法做了,对此朱熹说“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既要想清楚,有所思考而后行动,又不要优柔寡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