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各种活动,不少都被赋予了新的名称。
比如:
学生课后辅导:不再简单叫 “补课”,而是叫 “个性化成长赋能”。社区邻里互助:不只是说 “帮忙”,而是叫 “社群共建共治服务”。企业员工团建:不再笼统叫 “集体活动”,而是叫 “团队凝聚力熔炼项目”。家庭整理收纳:不只是说 “收拾屋子”,而是叫 “空间优化与生活美学营造”,强调在整理物品的同时,结合居住习惯规划空间布局,让家居环境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老年人学用手机:不再叫 “教用电子产品”,而是叫 “数字适老化赋能课堂”,突出针对老年人认知特点,简化操作教学,帮助其跨越 “数字鸿沟”,融入智慧生活。校园社团活动:不只是说 “兴趣小组”,而是叫 “综合素质拓展实践平台”,强调社团活动不仅满足兴趣爱好,更能锻炼组织协调、表达沟通等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街边小吃摆摊:不再简单叫 “出摊”,而是叫 “便民轻食零售服务点”,突出合规经营前提下,为市民提供便捷、平价的餐饮选择,同时规范流动摊贩的经营形态。二手物品交易:不再叫 “卖旧东西”,而是叫 “循环资源优化配置服务”,突出通过交易让闲置物品重新流转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契合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
玩儿一些新花样,弄一些新名词。显得高大上。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明明是学生去秋游,改了名字叫研学。可是,真的学了吗?研究了吗?纯粹是浪费资源,乱起名。在这个社会上,有一些人就是没有事儿闲的。
明明是学习的差生,不允许叫差生。改名为学习能力潜力股。可是,问题是,改了名,他改变了什么?还是原来的那个吊儿郎当的样子,改了一个名字就改变人生了?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其实体不改变,叫啥能咋滴?替地主老财干活儿的人,你怎么改名字,不还是劳动力吗?改了名字,就可以逆命改天了吗?打工人,自古以来就是打工者。没听说,改了名字,变成了生产资料的拥有者。一个快递员,再怎么改名字,也无法改变自己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劳动的命运。
前些日子,有专门替人起名字的,叫酿名斋。如果起了一个好名字,就发家致富了,为什么不替自己起一个好名字,直接把自己变成比尔盖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