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不是艺术?另当别论。那什么是艺术?很多人嘴上不说,心里会想,艺术是个"锤子",我喜欢你的粗鲁,请允许我说说我理解的艺术是什么。
有人说每个人在他的现实世界里都拥有一个虚拟世界,情感、欲望和想象存放在那里,期待着被叫醒。电影、文学、音乐、美术••••••所有形式的艺术如同唤醒他们的闹钟,让你的情感、欲望和想象获得起床出门的机会。虚与实的世界相互修正,人生在不知不觉中变的丰满与宽广,并存储在记忆中。无论你从事那个行业,重复的工作中都会有“灵性”突现,这种念头就是艺术萌芽,大多时候,任由思绪飞逝,如何把它定格、存储并传播,也许是一幅画、一段文字、一个瞬间,这种记录的方式就是艺术,看来每个人都可能是艺术家,艺术家可能是你我他,生活中的一切细微都是艺术的来源。
雨果说过一句话,原文我记不清了,大致意思是:"一个人穷到一定程度,他就什么也不想干了,也不再感恩了。” 我想,他是缺失了那个虚拟的世界,不知不觉中被物质固化了。
有了手机,便知天下事;有了经历能懂别人家的日子。不同的人精神世界有共通的东西,需要艺术这羞答答的云朵来牵线,人间的事看似杂乱无序,实则一环紧扣一环,因果福报,万物相通,早上那杯热茶里也许漂浮着昨天的那朵云。
人手一机,让我们匆忙地进入了读图时代,一张一张地看,不过瘾呀,还要每秒30帧地看,小视频的疯传尽情地满足了人对视觉的欲望。让我想起了当年人人胸前别一只钢笔,也没几个人能写出不朽的文章。
谎言一
®人像作品要有一个好模特
关注摄影的朋友会发现,大多人像作品要么是一杆长烟袋,要么是花白的胡子里爬满了故事,要不就是扎瞎人眼的时尚造型。仿佛不这么拍就没人拿它当作品,我初学摄影的时候,除了能找到一夲专业院校的摄影教程,就是每月期盼的那夲《大众摄影》。杂志里模式化的人像摄影教育,延续至今。极端化的人物模型在人群中的比例不足1/百万。大量的初学者误入岐途,套路思维衍生出旅游+模特+团队的创作方式,造就了千篇一律的伪作品,我曾和朋友开玩笑说:"以后,我只拍活物。”
把镜头对准那些平平常常的自然人,少去关注什么结构、色彩、光线和影调。这些元素对刻画人物的帮助极为有限,企图用一缕光线、一片色彩渲染情感,沒有绝对精彩的瞬间做支撑,那些雕饰浮夸多余,锦上添花,是败笔。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指引了我也禁锢了我。比如,拍一部纪录片,以公认的60帧,纵向2160P画质拍摄。先编一个故事脚夲,写一个人物,时长一小时。也未必能成功地刻画这个人物,可是,当你按下快门时,只是这千帧万帧中的一帧画面,仼你有上天的夲事,老天爷未必给你这个瞬间。我的方法是在尽可能不干预被摄者的情况下,去捕捉自然瞬间,用这个瞬间去触摸人性中的某个点,如下图
用捡来的饮料瓶自制烟筒,把一只烫手的烟蒂吸至燃尽,马车夫的生存状态呈现在眼前。
谎言二
®用35mm单反拍风光
说谎的人有三个,第一个是造相机的人。比如,经典的变焦头24mm一70mm。他会告诉你这只镜头的适用拍风光、建筑、人文,微距。无所不能。第二个,是卖相机的人,添盐加醋,也少不了被收买的网络小编,冠以"镜皇"的名头。第三个人,就是用相机的人,他在自己骗自己。看看吧,当他买镜头的时候,看重光学指标,对镜头边角的微乎其微桶状变形纠结、计较,照过像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横在眼前壮美高大的山峦,在取景器里暗然失色,变的如此缈小。出现了近乎200%的巨大变形,对此,他视而不见,这是镜片透视变形导致的"近景夸大,远景压小”特性。对此,你欣然接受。
风光摄影是初学者最喜欢涉猎的类型,因为名山大川不会拒绝你的拍摄请求,不会给你要拍摄费,不会对你说:"滚!"从这个角度讲,风光摄影难度低,但拍风光恰恰是对拍摄者有一定门槛的,过硬的技能,专业的器材,自虐的等待。
35mm相机,有两个先天的缺点:1 镜头视角小。2镜头变形大。
"前面站个人,后面是背景。"这是135相机配常规24一70头最原始的场景模夲,镜头的开发设计、生产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出了这个范围所指标都会明显下降,这个镜头就是为此场景模型而生的,"一镜走天下"的谎言谁爱信谁信。
谎言三
®黑白摄影的表现力更强
黑白作品,给人以典雅、深邃的神秘感。用光影调配出黑白灰简单干净焕发出大气之风。
互联网推送的摄影教程都很专业,不专业没人点击呀,对此类文章不能全听偏信,就象医生说的话全对但不能全听。一切科技都是经验科学,三十年前说"四环素"是好东西,现在禁用,说这话的老医生早死了,你找谁去?说刷牙护齿益健康,谁说的,人类刷牙的时代不足百年,哺乳动物牙齿进化几百万年了吧?谁来证实,地球上除了人刷牙其它生灵谁刷牙?看见人长的象猿,就说人是猿变的,猿说,猿是人变的。又是一个无人怀疑的谬误。 收! 跑偏了。再说,人都有一个毛病,如果长期从事某个行业,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往往过度看重自己的专业经验,七分能耐,三分神神叨叨。我说这些您也别全信,且当蘑牙说闲话罢了。收! 言回语正。接着聊黑白摄影。
黑白作品的特征是"概括",提炼色彩斑斓的世界,干净简单的画面容易打动人,勾人心。
黑白作品注重画质,画面上的一个细节就可能引发你的想象力,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更大,具有单一化象征性,单纯就可爱。
黑白作品容易表达深厚、凝重的气氛,"黑色"与古典哲学中的"静"契合。“白色“表达兴奋情绪时有冲击力,与国画中的"留白"异曲同工。
“黑与白"和彩色中的"红与黑"在造型中都是最朴素最直接最强烈的语言。黑白作品能够感染人,捅人心窝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让人产生距离感,美就产生了。
我对黑白片的感觉,就像下雨天的感觉:雨能滋润万物,也能滋养人的情绪,这便有了"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是啊,雨下了好几天了,人的情绪饱满了,熊孩子在一边调皮,你说不打他打谁?
下雨是天象之一,黑白是摄影的一种表现形式,谁也不比谁高一等。不是所有的片子都适合制作成黑白,我的原则是:
1,色彩比较淡雅的片子。
2,对比强烈的片子。
3,线条分明,造型突出的片子。
谎言四
®好相机才能拍出好作品
这个谎撒的太没水平了,我的回答是:好相机能拍出高画质的图片,但好作品可不一定是高画质的图片哟。
谎言五
®拍照前要先构图
我曾听一位老师给学生讲构图课,讲到三角形构图法,梯形构图法,手里拿台相机你就不是人啦?玉皇大帝显身呀,人间万物随意堆砌,即便是用镜头捕捉三角形,那也是套路,此法可学,不可用。所谓"法无定法“。碰到能触动你心的场景想拍就去拍吧,最好少看别人的作品,以免陷入模仿的怪圈,专业技术学上一年就行了,把它忘了吧!毕竟艺术不是技术。
谎言六
®摄影作品无法表达性爰
夲章节有些诡异、滑稽、尴尬
说的这么热闹,什么摄影手段渲染情绪,请问,如何用一张照片表达性爱?尴尬不?
有人说:“文学作品离政治越远,离诺贝尔越近,出大文豪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个作家写一部著作,离不开政治时代背景,更少不了永恒的爱情,写爱情,又不写"床上的事"谁信呢?这样的爱情薄地象一张纸。
原文引用“艺术作品如果没有涉及性方面,表现普遍人性的东西来赖以生存的话,它不可能获得赞赏,更不可能流传。"
看完这段话,你明白流传最广的摄影"作品"是什么了吧?我不是一个含蓄的人,但也不愿触及这个敏感话题,可摄影这个行当真的有点特别,在所有的艺术范畴里,摄影,是唯一被用于纪录人类性活动的门类,被撕扯一个到怎么绕也绕不开的困境。
这也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诗经》到四大名著,无以例外,或隐或显都有性爱表达,古典诗词中就更多了,如李白写给"小蜜"的诗: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以阳台云雨人"。古汉语中关于男欢女爱最经典的句子,出自宋玉的手笔,“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古人是打哑谜,意象传情,抽象美。
当代作家从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都有赤裸裸的性爱描写,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没人为这事大惊小怪了。
网络上的用语就更加简单生动了,三个字"啪、啪、啪"。聊摄影,聊出这么大动静,好尴尬呀!
不可否认,摄影手段是最真实、最热烈表达"性爱"的方式,但这点被毫不留情地隐晦了。这就好比鸦片是最好的止痛药,被禁止了,换了一个面孔叫"吗啡"或"xx强力止痛片"。
摄影,有两个基本特征:真实性和瞬间性。这两点都遇到了麻烦,摄影的根基遇到了挑战。我在前文中提到用自然瞬间去触碰人性中的某些点,不包括"性爱"与"偷窥"这两个点,否则,就打脸了!这个话题,少人思考,无法回避,浅浅地探讨一下,求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