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主题词:家校沟通。
上班儿这么多年来,家长一直挺尊重我的,但是,我还是经历了一次比较大的沟通矛盾。
那时候是我所带的第二届学生,接班不久,学校组织研学。当时我在群里提醒家长们,为孩子们准备晕车贴、水壶等等。一再强调,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不参加本次研学。但是如果参加应该发挥集体的互帮互助,晕车的同学主动把好的座位让给晕车的同学。
在上车的时候,我的孩子们确实也很棒。他们主动把座位让给了那些晕车的孩子,自己排在了队的最后面耐心等待。
但是很明显,一辆车坐不下所有的孩子。有些孩子要被调配到另一辆综合车。这时候教官来到我旁边,指着在最后等待的十几个孩子,大声讲:你们几个多余的跟我走。
我当然能理解教官的意思,特别能理解教官匆忙之下太妥当的表达。所以到目的地之后,我第一反应是冲到综合车辆时,把我的孩子接回集体,并告诉他们这辆车真的坐不下,所以只好让你们到这儿来了,真的感谢。
没想到研学回来之后,这些孩子中的一位家长,在群里破口大骂——老师,你凭什么说我们的孩子是多余的?你这是看人下菜碟儿。
这件事不是我做的,话也不是我说的,所以我非常的气愤。回击道:你听谁说的?你调查了吗?你有没有问问其他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这时候,有几个家长也在群里回信,因为他们当时在现场围观。所以告诉了家长事情的真相,但是那个孩子的家长认为我们在抱团儿欺负他。所以闹得更凶。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及时喊停了自己,只在群里回复他,明天我们见面再说,都冷静一下,就不再理会了。
我也开始反思这件事——首先在他着急的时候,其实我当时应该冷静下来。细细的给他说明情况,也许就不会发生后续的事情。家长最生气的点,无非就是因为有人说他的孩子是多余的,他不了解情况。也可能是孩子在家之后,因为在另一辆综合车上没有他的好朋友,所以在家表达了自己研学的不太快乐的体验。再加上群里好多家长说事情的经过时,他认为这些家长在帮着老师说话,没有一个人站在他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考虑到这些的时候,我已经想好了应该怎么样去做。第二天家长来到学校之后,显然依然很生气。
我笑着对他说,你昨天是不是喝酒了?但是喝酒也不能在群里大喊大叫啊,群里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你这样子的表现太不像话了。
家长依然很生气的说,就算我没喝酒,我这话也要说。凭什么要说我的孩子多余?我家很穷,可我的孩子是宝贝。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想问题的症结基本上已经找完了。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应该是他在工作或生活当中遇到了一些不太开心的事情。
我没有再去自己解释,而是把当时被调到另一辆车上的十几个孩子都叫到了身边。我问他们:现在,这位爸爸很生气。你们能不能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孩子,包括这位家长的孩子,都如实的相告,听到这里的时候,家长脸上明显出现了愧疚。可是他依然在咬着这句话不放。就算是教官也不能说我的孩子是多余的呀。
我依然问其他孩子。在你们心中,教官说的这句多余究竟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回答说:教官只是匆匆忙忙让我们上车,他所说的多余可能是我们是多出来的意思。那个孩子说他的意思是说这辆车上盛不下了,我们几个多了就要调到另一辆车上去。
我又问这位家长的孩子:那么当时你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低下头说:我以为他在看不起我。而且他在车上吵了我好几次。
哦,原来还有这个原因呀。
我又对孩子说,为什么在车上会遭批评?孩子说因为当时他不让大声说话,我跟我身边的小伙伴说的声音比较大。
我不给家长回答的机会,继续问孩子们:那么下车之后宋老师是怎么做的?孩子们说你立刻来到我们身边,把我们拉回咱们班了。我又问:当时宋老师怎么告诉你们的?孩子们说,当时宋老师问我们有没有晕车,还问我们在这辆车上高兴不高兴?然后把我们带给咱们班之后,同学们还给我们鼓掌?我们很快乐。
到此为止,家长的气终于消了。
因为立场不同,家校沟通起来必然会存在矛盾。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老师能够把他们的孩子当做唯一,所有的好事都加入到他们孩子的身上。这样的心愿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但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避免矛盾的发生,我们能做的只有一视同仁。关注到每一个小细节。谨小慎微的处理着每一件小事儿,这不是懦弱,而是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