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生来是做拉杜球的
拉杜球,是印度美食的一种,知道它也是因为《印式英语》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家庭生活、关于尊重、关于实现自我的价值的一部电影。
电影主要主要讲述了印度一名家庭主妇莎希,由于不懂英语,在家中受自己的孩子以及丈夫的轻视,会错把jazz说成查兹舞,女儿的家长会也是一贯由英语说得好的父亲去参加,因为自己女儿认为母亲不会说英语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尽管她们的母语是印地语。某天一个电话改变了莎希的生活,远在美国的亲人邀请他们去帮忙准备结婚的事宜,莎希提前到美国后偷偷报名参加了四星期的英语课程,结识了很多朋友,最后在结婚典礼上一番英语致辞让众人刮目相看的故事。
剧情看似简单,但是深刻。
首先说说生活,什么是生活?有时候在胖圈看到复初师兄晒出一桌子家常菜,这是一种生活,平淡真实;当然胖圈也有人晒旅行、求投票、刷代购,这当然也是一种生活。莎希之前的生活就是以家人为中心,准备好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天忙忙碌碌,做拉杜球是她仅有的爱好了,因为她享受制作的过程,享受别人对她厨艺的赞赏,就像她之后说的那样:“如果我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都做不好了,那么我转战其他地方还有什么意义。”生活最好以一个兴趣点为圆心,不断的扩大圆的半径,自己置于圆内,享受这一切带给自己的感觉。
像我经常在学校吃饭的时候我就在想,厨艺不相上下的两个厨师,做出来的菜有什么区别?你就在等餐的那个档口看吧,油烟中露出紧锁的眉头,生生挤出一道道抬头纹,上下颠勺,快速拨动着锅里的“菜”,巴不得赶紧结束这项任务然后进行下一项,这叫干活。另一种呢?选择好适合的配菜、佐料,享受这一过程,哼着小曲,锅里的“艺术”随之起舞,舞毕,出锅。这叫生活。
生活是不是一潭死水,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你是不是将生活过成了一潭死水,所以,请享受生活。
其次说说尊重。女儿不尊重母亲,找不到英文剪贴簿,想当然的认为莎希给她放在其他地方了,隔着电话对母亲大喊大叫。
“见鬼,我的剪贴簿去哪了,你又把它放哪了?”
“你为什么大喊大叫,冷静一下”
“我怎么冷静?”
“你在睡衣下面看看,它就在那好好放着呢,这样就没人去看了”
“那是因为你也看不懂。”
丈夫不尊重妻子,高高在上,仿佛置身万物之表,俯视一切,理自明,气自壮。手里吃着莎希做的拉杜球,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着:“我的妻子,生来就是做拉杜球的。我这是在表扬你。”
不好意思,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做拉杜球的。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是后天选择的结果,谁一生下来就会做拉杜球?有时候我们往往将别人的关心当做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这样不好。尊重是相互的,就像我在美国的公交车里看到用中文写着“让我们相互尊重”一样,如果在这个名为尊重的游戏里少了一方的参与,那就变成了一场自我陶醉的闹剧。
我想,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并不是双方都拘着,一句一个你好谢谢再见,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体谅。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去玩那场游戏,而不是一个开了挂的玩家和一个小白的身份,那样的话,肯定会有一方提前退出,零和博弈到此为止。
再者说说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和尊重是紧密相关的。如果你是“死猫扶不上树”,如何获得尊重?
为了赢得尊重,莎希报名了短短四周的英语课程,从最基础开始学起,晚上回去看英文报纸、新闻、推敲judgemental的词义...从之前在咖啡厅点餐时被人嘲笑为“stupid womon”到之后脱口而出标准点餐用语,再到后来婚礼上的致辞,莎希做到了,并不是说她做的有多么好,有的定冠词还是没有加,但是至少她做到让别人眼前一亮,刮目相看,这是别人给予她尊重,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她应得的,天助自助者。
这就是莎希,也有可能是我们当中的某一个人,是你,是我,是他。总而言之,做好我们自己,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做拉杜球的。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是值得你去为之奋斗的。
最后,将莎希在婚礼上的致辞送给大家:
这场婚礼,真的很美好,这也是一次友谊的完美升华,两个平等的人之间,有着友谊。生活就是一个漫长的旅途,米拉,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比较弱势一点,凯文,有时候你会觉得你比米拉弱势一点,要相互扶持,彼此平等,这样才好,有时候婚姻中的夫妇都不去顾忌对方的感受,那么他们如何能相互扶持,婚姻岂不是要走向终结?其实也不会,这种时候,要帮助自己,因为没人更能帮助你了,只有这样,你才可能重新感觉到平等,你们之间的友谊又会重新被找回,你们的生活依旧美好,米拉凯文,也许今后你们会很忙,但是拥有家庭、儿子、女儿,不论是在这个广大的世界里,还是在你们自己的小世界里,都会让你们觉得很幸福。家人,只有家人永远不会武断地(judgemental)评价你,只有家人永远不会贬低你,不会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家人是唯一不会拿着你的弱点来嘲笑的人,家也是唯一一个你能找到爱和尊重的地方,祝你们美满幸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