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 1 月 20 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昨天发出"招募令",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志愿者。这意味着,如果入选,志愿者将从 2 月 1 日起,在彭山和考古人员们一起发掘"张献忠的宝贝"。
此消息一出,网络上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普通群众缺乏考古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给相关工作平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延缓工作进度,甚至给文物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有人则认为,“公众考古”有利于加强群众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不失为推行大众文化教育的绝佳方式。
对此,笔者认为,文明是由中国古代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也应由当今大众共同传承与发扬。文物不应仅仅被不动声色地摆在玻璃窗后,考古也不是象牙塔尖上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公众考古”,值得推广。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来说,“公众考古”有利于向大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增强人民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这段时间,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英国一名酷爱历史的小伙根据古籍推算出一个英国历史上重要文明的湮没地点,并将地皮买下自行挖掘,许多志愿者听说后也参与到这场历史文物的挖掘工作中。大家纷纷表示,这段非同寻常的经历让人受益匪浅。由此可见,文物挖掘工作确实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向大众传递跨越历史长河的文明讯息,引发人们进一步探寻历史文化的热情。中华民族这个延续了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大国,更是有数不清的文化古迹等着人们去发现,我们怎么忍心将这样辉煌灿烂的文明小心翼翼地藏起来而不真正发挥它们文化教育的价值呢?中华文明,需要传承,而文化传承的主体和对象便是人。毕竟,没有人的参与,历史是不可能历久弥新的,文明也是不可能发扬光大的。考古发掘,需要公众的参与。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上来说,随着互联网等一系列科学技术的更新,专业文化不断下移,知识和技术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大众对知识的渴求愈来愈强烈,他们更有权力通过实践获取他们需要的知识。就以浙江天一阁为例,自古以来便以藏书浩如烟海闻名于世,但囿于所有者和管理者范氏家族的家规所限,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天一阁中的藏书仅供当世名儒和皇宫贵族翻阅查询,就连专为书籍嫁入范家的叶氏小姐也终生不得登上楼阁管中窥豹,只得终日绣着传说中夹在书中防虫的芸香草寄托忧思。可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天一阁已对普通公众开放,众人皆可一览藏书。又以《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纪录片的热播为例,该片通过描述故宫文物修复者的真实工作情况,向大众揭开了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可见,文化发展的趋势是不断下移和普及的,历史考古作为知识探索的一部分,也应遵循这一大文化规律,莫让条条框框阻碍人们快步“登楼”的步伐。
然而,反对者的理由也不无道理。鉴于此,有关部门应在事前组织专业团队,加强对公众的考古知识和技能教育,同时由小及大地推广“公众考古”,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让历史文物得以抹去浮尘,于朗朗乾坤下接受千年后的文化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