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以为的司马懿夺权是靠长寿熬过了曹家三代帝皇,但今天的故事可能彻底颠覆你的认知。
司马家族的地位在东汉或许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但河内司马氏也是连绵五代的大家族。
司马钧在汉安帝时任征西将军,他的儿子司马量做过豫章太守,孙子司马隽做颍川太守。重孙司马防做到汉末的京兆尹,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
世代千石的高官发展到汉末早就是数一数二的豪门大族,并且司马隽和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搭上关系。
看到没有,荀氏的代表人物荀彧。陈氏的代表人物陈群。这些都是司马氏的同盟军。
在曹操早期,这些家族是看不上曹操这样的宦官子弟。
曹操发掘寒门子弟,不是因为曹操想这样,而是这些家族欣赏的是袁绍那样根红苗正的自己人。曹操没得选择。
这种矛盾注定士族族和曹氏很难融合到一起,但最后曹操征服这些家族的大本营,逼得他们只能在曹魏政权混碗饭吃。
但他们也不是一味的混日子,这些士族也抱着改变曹操的心思。他们想把曹操塑造成维护正统的人设。
曹操也想利用这些士族达到名正言顺的革命。虽然最后谈崩了,但前期曹操还是很重用一些士族子弟。比如荀彧叔侄。
所以人脉的加持才是司马懿和陈群这些人走向高位的根本原因。汉末因为文化的垄断,所以寒门崛起的大部分人只能走建功立业这一条路子。
而士族可选的余地较大,可以出将入相,也可以镇守一方。这种困局曹操没办法解决。但曹操用的还是察举等法家手段招揽人才。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任用必须来自中央,由中央派出考察官定时定点的面试官员。最大人事任免权利必须来自曹操。
而曹丕的九品官人法其实就是妥协。曹丕本身没有曹操的军功,资历威望也压不住豪门。并且因为曹彰和曹植曾经的夺权行为,导致曹丕不再重用亲支宗室。
武将方面还是曹操留下的老人。人才断档,为了稳定曹家的地位只能向世家妥协。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不在于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评高低品级的中正官被地方有名望的大儒把控。
大儒是谁,不是读几本孔子学说就是大儒,而是能通读儒家学说的真正含义,大儒对儒家学说有自己的注解。并且必须得到官方认证还要流通天下。
简单点说明,寒门读的是盗版书。豪门不仅有正版书,而且书上还有权威专家的点评。并且这种正版书还是供学生考试的正规教材。
只有世家才能养的起这样的大儒。自然中正官也就被豪门掌控。曹睿能压制豪门,凭的是权谋之术。他抬举太原王氏等别的豪门加上曹氏宗亲牵制其它家族,暂且保持了朝政的平衡和稳定。
曹睿有能力,但他没有改变这种官僚非正常的任免制度。他也改不了这种制度,一来因为三国鼎立,时局不允许曹睿改革。
二来曹睿觉得时间来得及,他有这样的自信但他没想到他会短命,曹睿根本没来得及操作这件事就去世。
但他的平衡术却造成更多的豪门子弟去伸手军权及地方的行政管理权。司马懿的弟弟司马浮,司马望及其他司马家族成员。还有陈氏家族,王氏,崔氏等大批豪门子弟把持曹魏政权的地方行政权力。
以结果论成败,曹爽被后世认为是草包。但曹爽却是曹氏家族唯一差点翻盘的改革派。
曹爽没有当辅政大臣前就是看皇城大门的小官,他的对手司马懿不仅有镇守后方调度粮草的能力,而且攻城略地,治理地方。没有一样拿不出手。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早就成了儒学世家豪门的精神领袖。
就算这样,曹爽也力压司马懿十年。曹爽针对九品官人法做了大量的改革。
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栓衡专于台阁,上之分也。孝行存乎闾巷,优劣任之乡人,下之叙也。在明其分叙,不使相涉而已。
这是夏侯玄的原话,意思就是把用人的权利收归台阁,收回中央。而且选官不必以门第为唯一的参考条件。
然后曹爽还进行合并州郡的改革,取消郡一级管理职权,州直接管理县。这样一来,管理州的权利在中央,县的地盘太小,就算出什么事,县一级的动乱也影响不了中央的稳定。
并且曹爽打破寒门和豪门的礼制服饰。禁止豪门穿的衣服,用的工具等过于奢华,寒门和豪门之间只有官位等级的差别,在其它地方的礼仪和服装尽量做到一样。
曹爽用这种手段来消除寒门和豪门之间身份的差别,极力的扶持寒门上位。
三国志,魏书中专门有一篇说夏侯玄的评论, “玄世名知人,为中护军,拔用武官,参戟牙门,无非俊杰,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于今皆为后式。
意思就是夏侯玄负责评选武官,并且也选拔了很多优秀人才,他的这种选拔方式成为后面选拨官员的制度。
夏侯玄是曹爽一系唯一能依靠的武将。但这一系包括曹爽和夏侯玄在军功上面都没有太出彩的表现。而这就是司马懿能获胜最核心的原因。
曹爽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缺陷,他努力过但他失败了。
公元244年。曹爽伐蜀,原本蜀汉诸葛亮等人去世,曹爽自信的以为可以战胜蜀国获得军功。
但曹爽被司马懿暗算了,关中郭淮和孙礼一直是司马懿的亲信,曹爽带部队的经验不足,他的大军刚开始和蜀国作战,郭淮就率部队撤退。加上粮草也时常断断续续。导致曹爽大败。
这不是司马懿和曹爽的个人恩怨,而是他们背后两大阶层的争斗。曹爽的改革把士族和豪门全得罪了。但他背后的寒门却还在底层,军中也被司马懿等世家把控。曹爽注定会失败。
高平陵政变中,桓范建议曹爽去许昌,曹爽不是不想去,而是他知道去了也没用。他没有足够的威信让许昌军队听命于他。
包括夏侯玄也一样,夏侯玄掌握长安十万大军,但这十万大军大部分是司马懿带出来的,司马懿一纸诏书,夏侯玄也只能一个人回洛阳。夏侯霸孤零零的逃亡蜀国。
这就是司马懿成功的真相,但也因为他的背后夹杂太多的家族子弟以及其他士族的扶持。
所以他建立的晋朝必须为这些往事买单。说白了就是士族一起瓜分曹魏的果实。
司马炎必须把权利共享,否则晋朝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司马炎封了亲族27个王爷。
这些王爷和汉初的王爷有本质的区别,汉朝是靠刘邦一个人打下来的,各地的王爷很明白自己的定位,他们只享有封地之内的权利及护卫部队。所以刘邦和他的老婆吕雉很轻易的可以压制这些藩王。
但晋朝不一样,晋朝的王爷在改朝换代中是有参与权的,司马炎自然对这些藩王的管辖也比较松散。
不仅如此,司马炎还要照顾各大世家的利益。司马炎对这些乱象也很想变革,但他必须先为司马家族的安全考虑。
世家可以推出司马家族,也可以推出别的家族。世家的平衡只能依靠各地姓司马的王爷们去制衡。于是西晋的藩王成了历史上权势最大的王爷。
他们不仅有封地和军队,还有节制地方的权利。比如司马亮是汝南王,他不仅有封地管辖权利,还有都督豫州诸军事的职衔。
太原王司马辅督并州诸军事。司马家的王爷不仅养尊处优而且还掌握州郡的军权。司马炎的本心是通过扶持自家人快速成长,达到能和士族抗衡的实力。
这些王爷在面对正常传承的皇权可以伏低做小,因为他们只是旁支,儒家正统礼法也不允许他们胡思乱想。
但正支嫡系的传承稍有偏差就给他们提供染指的机会,并且谁都有资格说话。而西晋的传承出现偏差给他们创造了借口。
这些藩王可以允许痴呆皇帝司马衷继位,就算贾南风在洛阳瞎搞,藩王也没有动。因为那是代表正统。
但贾南风鸠杀司马遽就是违背礼法,在司马炎定的宗法制度上,司马遽死了,嫡系的传承已经断绝。各地藩王必须去为司马遽讨说法。
走到这一步,西晋想不乱都不行了。
回过头再说一下曹爽,曹爽的改革是失败了,但寒门并没有甘心接受失败。他们在时局稳定时期只能潜居豪门做清客或者入道门学医术。
但只要有机会,唯恐天下不乱的就是这一批寒门。参与八王之乱的藩王背后哪一家没有寒门出谋划策。
司马伦进洛阳,掌权的寒门孙秀狠狠报复和他有恩怨的达官贵人。像孙秀这样的人也不仅一个两个。
综上所述,无论是藩王内部的争斗还是寒门挑拨战争,都是源自于寒门和豪门之间的争斗,西晋的乱象早在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就已经埋下因果。
司马懿的成功是因为他团结了势力最大的士族,而西晋的动乱却是由于司马家族和士族的制衡而导致的藩王权势过重。
加上失败的寒门不甘心失败挑拨藩王参与争权,于是八王之乱就这样爆发。八王内讧消耗了中原王朝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让边塞的胡人可以轻易马踏中原。
但士族的时代还没有结束。胡人入侵,有能力的衣冠南渡。走不了的建立坞堡自守。
他们可以坐看晋朝的覆灭,但面对胡人屠刀怎么活下来就成了士族需要共同面临的难题。
结果无需证明,这些士族不仅活下来了,而且家族有了更进一步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