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样的话就不用抬桶装水上六楼了呀”
--三味
昨天,我的高中开展了“秋季入学前卫生安全大检查”(这么长的名字肯定是我在母校公号看到的),然后我知道了母校要让学生们男女混寝,下面两层女寝,上面两层男寝那种。这样的安排果然不是每个高中就能做出的。
这真是逃不过的定理,一毕业,母校就开始“改头换面”,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装修换校服款式男女混寝,招招打得你措手不及,懊恼母校待我如此不公,大喊一声,放我回去复读吧!
因为根本做不完的试卷而显得更加闷热的高三的教室,装上了空调,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会不会一道题解不出来就急的满头大汗;
长期闲置的操场看台为了配合新铺成的小城唯二的标准化四百米塑胶跑道,被涂成了彩虹色,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会不会有种在幼儿园里读高中的错觉;
出于某种考虑,学校实施了男女同一宿舍楼的安排,不知道女生们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还会不会靠着两个胳膊把书搬回四楼五楼的宿舍…
人都有种念旧的情怀、护短的信念。
总有同级的同学会时不时回趟母校,压压操场,看看进不去的曾经的教室和宿舍,然后在标志性地点拍几张好似带了岁月滤镜的照片,发到社交平台上,引起一片回应,几声唏嘘。
总有着一场场同学聚会,邀上全班同学和班主任,来一场故地重游,之后便是吃饭,唱歌,抑或办场晚会,来场郊游。
仪式感很重要。
母校两周前有一场八八级某班同学聚会,发起者郑重成立了活动筹备委员会,制定了足足六页的活动方案,从“聚会的指导思想”到“筹备分工”再到“活动安排”和“温馨提示”,一应俱全。
聚会就是个噱头。为了看看你们,看看当年的我们。
微博看到一句话是,“时间的海岸”,博主说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时间大海汹涌,海岸上的人来来去去。
不光是人,事物也是这样吧。母校应该一直在我们的海岸上,或许读书时会把她移出海岸再移上海岸多次,毕业后,她应始终是当初的模样。
不论怎样装修、怎么改革。
借此机会,我好好认识了“男女混寝”这个问题,也询问了身边的甲乙丙丁,褒贬各半,硬币都有正反两面的。
隐患不必多说,据说男女混寝的宿舍制度好处在于,
并不再把男女学生分隔和限制在同性交友圈中,更像是一个真实的社会,让学生有更多与异性社交和一起工作的机会,学会如何自然和正确地与异性相处,同时也会相对减少两性之间的竞争。
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就是不知道和你住同一楼的是什么样的人了,也是件充满未知数的事情。不过尝试总是好的,还是要相信同学,相信学校(捂脸)。
要是我的话,我选择保持现状。
毕竟我还想穿着睡衣到处窜。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