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者名称:(竞芳)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李煜,文学史上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词作,比如《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其艺术的感染力,往往引起读者的共鸣,他的词作千古传诵不绝,感动了无数人的心。其实李煜的诗也很有艺术魅力,《全唐诗》中收录的十八首李煜诗,从历史背景看来,几乎是他在入宋之前的作品。虽然尚未成为亡国之君,却似乎为他后半生伤痛愁怨的生活做了预示。
苦病诗
透过苦病诗,我们见到了李煜在痛苦挣扎中寻出自己的一条路子,他大多在佛教带给他的思路中,去解脱他现实生活里的各种磨难,尤其在病体交缠引发各种愁绪的情况下,更能看出他的内心情感。
《病起题山舍壁》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爐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龍构强名。
李煜在山中另辟新居,在山舍刚盖好之初,便觉得病体稍轻,这大概是他难得忙里偷闲的时刻。若只看前二句“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会以为不知是哪个山中隐士写的诗呢!李煜此刻暂时远离都城与国事,文人的浪漫气息不免又显现:“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炉火带来暖意,连沟流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但或许是生病这件事让他有所感触,随即又转入另一层对生命的看法:“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他想到古代传说中长生不老的仙人:彭祖和涓子,也想探问佛教所谓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的那个“无生”境界。
李煜发出了慨叹:比起无生无灭的境界,渺小短促生命的人类,又有谁可以役使尘世中俗累的一切,人不免只是贪求一时的强名罢了!对李煜这个一国之主而言,山舍终非他长居之处,他也不属于这个远离是非红尘的地方,他终究得回到都城去面对那鱼龙混杂的世界。从诗中我们看到了充满矛盾又身不由己的复杂情绪。
《病中感怀》
憔悴年來甚,萧条益自伤。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病态如衰飒,厌厌已五年。”看此诗真所谓衰飒憔悴,豈大风横汾之比乎?宜其亡也。或谓此乃已至大兴之后,即不然矣!七言有云:“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臨颇自羞。”又云:“冷笑秦皇经远略,静憐周穆苦时巡。”盖君临之时也。
同样是病诗,李煜在这首诗中的愁苦及欲获得解脱的想法更为强烈。他的病情应是由来已久,而今年更加严重。“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遇到风雨侵袭的日子益显憔悴了!“风威”、“雨气”除了指自然气候对他病体的伤害,何尝不是暗指国家形势上的风雨飘摇?“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因此除了夜晚煎药之外,也还需要心药来开解他的愁怀,他的满怀心事只能问“空王”。佛家认为佛说世界一切皆空,故佛的尊称又称“空王”。史书言李煜“喜浮图”,所以李煜诗中常寄托人生处境于空门中。
《病中书事》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來禽。
庸医懶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由“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李煜因病体缠身而更加坚信佛理。他点上一炷清香安然闲坐,任由思绪飞驰。“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一联巧妙地用上月中嫦娥(相传嫦娥化为玉兔)捣药的典故,月中人的寂寞映照着月下人的寂寞。大门锁着幽静的庭院,只有禽鸟来探望,呈现一幅孤寂的画面。
“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言庸医无法为自己治愈疾病,他也懒得听其说词,而小婢力气柔弱不足以扶持李煜行走。“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只能依赖佛门义理为自己排解忧愁,不然的话,烦恼便会从各种途径侵袭,令人愁上加愁。
悼亡诗
悼亡诗哀悼的人主要李煜的妻子大周后娥皇和其次子瑞保,这类作品共计九首,每一首都真情流露、伤痛可感。
《挽辞》二首
其一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淚可沾巾。
其二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秾麗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全唐诗》于诗题下有一段说明文字:“宣城公仲宣,后主子,小字瑞保,年四岁卒。母昭惠先病,哀苦增剧,遂至于殂。故后主挽辞,并其母子悼之。”马令《南唐书》亦记载:“(干德)二年,冬十月仲宣卒,追封岐王,十有一月,国后周氏殂。”李煜于中年丧妻又丧子,对感情丰富纤细的诗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中的“珠碎”喻夭子;“花凋”喻亡妻,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李煜莫大的遗憾与失落的情绪充盈心中。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儿子瑞保用过的玉笥上还有残留的药,妻子娥皇的香奁已染上尘埃,虽然已过了一段时日,李煜仍然伤痛难除,以致“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古人用“泪湿衣襟”、“纵横涕泗流”都不如李煜“无泪可沾巾。”的用法更教人戚然伤感。
《挽辞》其二亦是李煜对逝去的妻儿合悼之辞,将自己的悲苦加以抒发。其中的“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恰恰充分显露李煜对两份苦楚的沉痛心思。
《悼诗》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蒙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这首诗是悼念其子仲宣的诗。陆游《南唐书》中记载:仲宣,小字瑞保,与仲寓同日受封宣城公。三岁诵孝经,不遗一字,宫中燕侍合禮,如在朝廷,昭惠后尤爱之。宋干德二年,仲宣纔四岁,一日戏,佛像前有大琉璃灯,为猫触堕地,划然作声,仲宣因惊痫得疾,竟卒。追封岐王,谥怀宪。时昭惠后已疾甚,闻仲宣夭,悲哀更剧,數日而绝。
李煜对于年幼的稚子夭亡,心中对他永远怀念、难以释怀。他说:“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在前文的苦病诗中可以得知李煜的身体一直不大好,忧愁使得他的病情又加重。他不敢放声大哭,担心妻子更加伤心,只能哽咽暗泣,最后连哽咽声都断绝了,眼前昏蒙蒙一片。“咽绝风前思,昏蒙眼上花。”正是说他哀恸到了极点,此时的他只能求助于“空王”,但愿宗教为他指引迷津。“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是他自身无力承受丧子之痛的写照。
李煜的悼亡诗中,绝大多数是哀悼大周后的,从这些诗来看,他对大周后确实情深意切。大周后的才华是十分有名的:“丰才富艺,女也克肖。采戏传能,奕碁逞妙。媚动占相,歌萦柔调。兹鼗爰质,奇器传华。”因此大周后不仅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知音,他们在音乐艺术上又是如此相契相知,以致大周后亡故后,李煜还对她念念不忘。
李煜另外为她写了诔辞:“苍苍何辜,歼予伉俪?”、“茫茫独逝。舍我何乡?”、“昔我新婚,燕尔情好。媒无劳辞,筮无违报。归妹邀终,咸爻协兆。俯仰同心,绸缪是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终往告?呜呼哀哉!”、“今也则亡,永从遐逝。呜呼哀哉!”、“孰谓逝者,荏苒弥疏。我思姝子,永念犹初。”、“佳名镇在,望月伤娥。”、“天漫漫兮愁云曀,空暧暧兮愁烟起。峨眉寂寞兮闭佳城,哀寝悲气兮竟徒尔。”
以上就是《昭惠周后诔》的片断,字里行间满溢着李煜对她的不舍之情。
抒怀诗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这是李煜在词牌《子夜歌》中的句子,人生不免有愁恨,而李煜的愁恨似乎特别多,他的诗中几乎是悲愁的黯淡色泽。除了前文所提,有确实言明是为病而愁、为悼念而愁之外,李煜还有他现实处境中的愁,这些我们将之归纳在“抒怀”一类。
《九月十日偶书》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葉飕飗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九月十日,时至晚秋。李煜在醉酒乍醒之际有所感触,心绪难以平复,因此他藉深秋的景物衬托自己的心境。“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红叶的飕飕声竟让他联想到鼓声。同样写红叶,晚唐诗人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极力描写秋天的可爱。
我们熟知的另一阕李煜词《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望着月亮却联想到战事中的兵器──吴钩,足见国家战事对艺术家君王而言像巨石般沉重得放不下,因此联想物全与战争有关。“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安仁,即是西晋诗人潘岳。潘岳的才情与人生经历颇类于李煜,同样中年丧子,写了伤痛幼子夭亡的诗作《思子诗》;之后又丧妻,有名的《悼亡诗》三首及《杨氏七哀诗》正是他表达痛不欲生的作品。李煜惊于自己和潘岳的遭遇如此相似,不免有所感慨。
《秋 莺》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魯,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这是咏物抒怀的一首诗。借着秋天的一只孤莺独自飞翔,来影射自己的处境。“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中的第三句在《全五代诗》有异文作“嫩绿百层倾耳听”,就对仗来说,“嫩绿百层”对上“深黄一点”较为工整;但从其意而言,此颔联一句状声、一句状形,“老舌百般倾耳听”反倒能突显秋莺的巧啭鸣啼。“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言秋莺停留于此却背离世道,清朗明亮悦耳声像笙一样的碎落在缑山(相传修道成仙之处)。李煜劝秋莺别再留恋于此,因为如今能见到的只有“露华凄冷蓼花愁”这样的萧瑟景象罢了!此语何尝不是李煜告诉自己别在红尘俗世中徘徊,应“归去”才能解除悲愁。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來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籠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淚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开窦七年,宋太祖两诏遣李煜北上到京师,李煜推托不去,宋太祖一怒之下,派遣大将曹彬、潘美等人渡江攻到石头城下,迫使李煜家族约三百人北迁。李煜在渡江时回望南唐国都金陵──即石头城,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了此诗。“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亡国奴的凄恻跃然纸上,李煜在此时正式结束了他在南唐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国主时代,如大梦初醒般要面对的是现实中更难堪的“违命侯”时期。“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句中以景寓情,自此愁云泪雨的哀愁即是李煜的人生,他只能坐在船中细细思量自己和三百人口家族未来的处境了!
题赠诗
除了“苦病诗”、“悼亡诗”、“抒怀诗”这一类愁苦之作,李煜尚有一些脱离这种悲伤情绪的特殊诗作,如《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赐宫人庆奴》、《题金楼子后》三首。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浩浪侵愁光荡漾,亂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此诗的诗题下注云:“后主自为诗序以送之,其略云:秋山滴翠,暮壑澄空爱公此行,畅乎遐览。”诗的前二句以轻快的舟舸迟迟不行以及再次倒酒话别,
凸显临别依依之感。此刻在李煜眼中的山水都成了他移情的对象:“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山水因染上愁恨而有不同的色调。“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分别以兄弟的视角表达各自的情份。最后虽然因别离而生愁,但却能跳脱感伤,宽慰邓王李从益。“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言相隔未远,日后相见有期,不须为此耿耿于怀、徒增愁怀。
《赐宫人庆奴》
风情渐老見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識,强垂烟态拂人头。
此诗诗题下注云:“墨庄漫录云:煜尝书黄罗扇上,至今藏在贵人家。”可知原题在扇面上以赠宫人,言宫人因男女风月之情不再而感伤。“消魂”二字形容出宫人极度悲伤的样貌,对于旧游之处总触景伤情。“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诗中以柳条拂人似安慰宫人的拟人用法,生动地对照出在宫人身上刻画的岁月痕迹。
《题金楼子后》
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龍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这是一首借史事抒发李煜对焚书一事的想法之诗。诗前有序言:“梁元帝谓:王仲宣昔在荆州,著书数十篇。荆州坏,尽焚其书,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重之,见虎一毛,不知其斑。后西魏破江陵,帝亦尽焚其书,曰:文武之道,尽今夜矣。何荆州坏焚书二语,先后一辙也。诗以慨之。”
梁元帝焚书是史上有名的大事,当时西魏派遣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率兵南下攻梁。当魏军攻破江陵时,梁元帝认为自己读书破万卷,竟然免不了亡国的命运,留书无益,于是就把十几万的藏书全烧毁。李煜于诗中对古书保存不易发出慨叹,珍贵的古籍总是在战火中难逃祝融之灾。
他认为若非秦始皇焚书时仍旧有书籍被尽力地保存下来,今日又何来古人遗留的藏书可观看?李煜诗风多吟咏伤愁之作,难得见到如此平铺直叙,就史事论述自己见解的评论,也让我们从诗中认识另一个不一样的李煜。
总的而言,李煜诗的内容分成苦病诗、悼亡诗、抒怀诗、题赠诗四类。苦病诗表现出憔悴苍白及将病中苦闷托付于宗教的心情;悼亡诗的内容是哀悼大周后和次子仲宣的早逝,其诗感伤悲痛;抒怀诗则是平日遇事见物引发的惆怅寄托之作;题赠诗则跳脱他一贯的悲伤情绪,分别写诗赠送邓王李从益和宫人庆奴,以及题诗于书后借史提出个人观点。诗作大多着眼于平日切身的生活内容。
按照一般的想象,生活在五代乱世的诗人,必定要着力表现那个时代里无处不在的战乱与灾祸,因为分裂割据是该时期最为核心的主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李煜身为一国之主,没有关心外在环境的离乱,也未展现君王应有的眼界,只着眼自身的遭故。对于外界因战争而颠沛流离或自然界壮丽奇景的赞叹,在李煜眼中仿佛是不存在的。他局限在自己封闭的宫廷圈圈中,所有情绪也只随着身边的事而悲喜。就取材和表现出来的气象而言,十分悲弱贫乏。综观同时期的南唐诗人,尽管反映出来的诗作大多属缘情、感伤或闲适诗,但总有少部份涉及国家生计、人民经济的作品展现。
李煜生长在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其特殊的地位与天生的性格影响着诗的取向及风格。清代赵翼的《题遗山诗》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个人的沧桑经历,化作诗歌中的独特养分,也让我们从诗作中印证李煜的愁苦人生。
了解一位词人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便是欣赏他的词作。根据他们不同风格的词作,了解他们的生平。
作者简介:笔名,文与时光同墨,性别:女,自由职业者,文艺青年,喜欢看阅读、写文码字,坚持品读学习,认真进行文学创作。面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心中充满激情,拿起笔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歌颂美好的生活;热爱诗歌、酷爱文艺、喜爱钻研文学和诗词、历史、国学、新传统文化等,依心写作,用情发声,寻觅、发现并传播生命中的阳光,在文字里修行,将内心的风景化作成一座文字花园,让笔墨渲染出一种独特的馨香。喜欢随性记录,喜欢用文字温心、用最好的文字,留存最美的时光。偶有散文、诗歌发表。我创作的方式:查字典,用自己心中所感悟的,所想象的创造出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字作品。
我的品性:内心纯净美好、心中有爱、温婉善良、修心养性、陶治情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义阳光、爱憎分明、明辨是非、自信、乐观、开朗、积极、努力、向上、热情,勤奋。为人处事的方式是以用心对待感情,因为内心是生命中最美的模样。向光而行,向善而生、向美而歌、向暖而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