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其实是实际存在的。
我指的是“不断重温过去学到的知识,就会从中学到新东西”这种翻译。
——呃,还有别的翻译吗?不知道,只是以防我这个翻译是错的,特别声明一下。
……
小时候还在学校里时,我们就非常着迷于“创新”这个词,而且,对于“想象力”这个词有过多的“想象力”。
主要表现在两件事上面。
一是,我从小就很喜欢科幻小说,因为里面有不受拘束的想象力。
而那时候的我弄不明白的是,这些厉害的科幻作家,到底是怎么能把当时没人能想到的东西想得如此清晰全面?
至于我自己,往往是好不容易冒出来一个不错的点子,结果很快就发现,其实别人也有过,甚至已经写过了。
对于我而言,这是非常挫败的一种感觉,以至于我在当时,放弃了从事写作的想法。
要问为什么?“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太需要天赋,但我大概没有。”
二是,我也曾沉迷音乐,也曾尝试创作音乐,也确实有几首自己能一直听着,虽然会觉得稚嫩,但也算悦耳、有意思的作品。
当时的我,只觉得要凭空写一首曲子实在是太难了,所谓的“听雨声感受到了旋律”、“在人潮中脑海里涌现了伴奏” 诸如此类的“灵感乍现”,也是我当时唯一的依靠。
当然,我的所谓灵感,并没能在这些事情中萌发。这么多年,我一直喜欢听雨,但从未听出过什么旋律;我也曾在人潮之中“发呆”,细细地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本身,但就如王阳明当年看竹子看了老半天,得出“格物并不能致知”的结论一样,我,什么灵感都没获得。
只能在梦里捕捉一些只言片语,或是重构一些自己爱听的曲子……
……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件事,便是对“创新”的误解。
过往的我,以及很多和我一样的人,都认为“创新”是一种美妙的幻想,无中生有一般出现在脑海中,然后去结合实际。
我们都认为,创新,需要运气、突发奇想的灵感、还有善于观察发现的天赋。
但我们从未理解何为运气、何为灵感、何为天赋。
以上三者,实则都是我们对于过于繁杂的信息一种放弃理解的命名。
如我前些日子的文章里提过,自然界只有必然,没有偶然。
就连我们在电脑中实现的“随机数”,实则也是靠一个“随机数生成表”为蓝本而创作出来,做成我们无法预测的数字序列罢了。
也就是说,哪怕再偶然的事情,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知识,也能知晓其中的细节。
所谓运气,不过是我们忽略了实际的物质基础,作出的一种唯心的结论。
所谓天赋,不过是我们忽略了这些人在过往的日子里曾经积累过什么、关注过什么、训练过什么,来强行给对方的出类拔萃加一个足够高的赞誉。
所谓灵感,不过是我们无法了解自己到底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才能抓住一个两个有意思的闪念,也无法知晓我们是否能将这些闪念变成有用的现实……
至于创新……
创新到底是什么呢?
最简单的两句话以概括:
1. 人无法想象或描述未曾见过的事物。
2. 旧元素的新组合,便是创新。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