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好处自不必说,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人反对读书。宋朝皇帝宋真宗的《劝学诗》曾言:“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本来,读书是一件惬意的事,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读书是一件促进自我成长的事!归根结底,读书是一件有益的事!然而,今天的读书却失去了读书的的本源。
学生读书,从一年级开始就学拼音认字,在老师的带领下读书,插图本、拼音本一天天积累,识的字越来越多,懂的道理也越来越多,什么保护环境了、尊敬师长了、遵纪守法了、爱国敬业了……。到了初中读书已完全由不得自己,固定的科目、固定的课堂将娃娃们拴在了课本上,至于读什么样的书、想读什么样的书完全身不由己,一是没时间,二是想读的并不在考试范围内,也就不去读它。高中则更像读书的机器,规模化的读,机械化的练,以至于完全没有了读书的自我,读书纯粹是为了上一所理想的好大学,目的性很强。熬呀熬,熬到大学,读书的环境更加开放,可被压榨过头的孩儿们又懒得去读。即就是将来要吃饭所需要的专业课,也不见得学的有多用功,能用上高中十之四五的精力就顶住天了!
回过头再看,小学生开始就天天学处世、做人的道理,小孩还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按理说他们读了书,书中的知识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该是最最懂规矩的!然而现实中满口脏话、投机取巧、不讲诚信、乱扔垃圾、调皮捣蛋、懒惰邋遢的孩子比比皆是!这就奇怪了——书白读了!初中、高中被人牵着鼻子走惯了,也就失去了自我!大学突然成了脱缰的野马,思想意识也就由不得他人左右了!
那对成年人来说,尤其当下有些人把读书当成了消遣,有些人把读书当成了台阶,还有些人把读书当成了负担!
就拿老师来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不可能自己溢满,只有读书可以做到!读书可以开拓老师的视野,读书可以让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读书可以有更恰当的方法处理班级事务……从古到今,教书的理论、方法浩如烟海。这些书中的观点内化于心,这个老师慢慢就会成为正真的师!可如今的书读着读着就忘却了传道解惑的初衷!有人读书是为了写论文、为了评奖;还有些人读了些书便自命清高,眼光也高了,说话尖酸刻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把别人都看做世俗;有些人读了些书就开始无病呻吟,失去了自我成了四不像;还有人读了些书就觉得比别人的水平高,比别人的见识广,相互吹捧令人生厌;还有些读了些书就自以为是,以至于一转身就成了专家、教授指手画脚!其实读了书也不见得上课能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读了书不见得将复杂的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变简单,像于丹这样的“大家”却因为耍大牌被人唾弃,甚至连最基本的为师都有些勉强了!有些育人者在社会上更是声名狼藉,别说赢得人们的尊重,就连“人”字都对不起,这书岂不白读了?
那对于当政者来说,读书可以让官员心怀黎民百姓,可以让官员施仁政造福一方,可以让官员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各式各样的官员多如牛毛,治国理政的方略不胜枚举,照理说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靖康之耻”、“闭门锁国”等前车之鉴,我们这个国家应该更加文明、更加繁荣、更加强盛!官员都是公务员,都是读过书的人,那他们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呢?明哲保身、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欺上瞒下,更可恶的的是沆瀣一气官官相护、颠倒黑白不分是非、草菅人命丧尽天良……哪还有一点点气节?哪还有一点点良知?这书不是白读了么?
就普通人读书,只是简单的打发无聊、寂寞,随便翻翻小说、笑话、评论、转著……看一眼就过,也不用去思考,也不用去琢磨,看完就忘!读到妙处便沉浸其中:读到悲情处,他就唉声叹气;读到紧张处,他则手心冒汗;读到冤屈处,他便怒发冲冠;读到不如意,他便唉声叹气;读到畅快处,他便手舞足蹈;入情入境不能自己!
大部分读者仍然是一个看客,也没有自警自醒,没有反思自我,谈不上修身正己,谈不上丰富自我,与治国平天下则更是相去甚远!书是读完了,自己还是那个自己!书,不能白读!读书就是让普通人变得聪慧睿智,分清善恶,明辨是非;读书就是让育人者有仁爱之心、有渊博的知识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读书就是让当政者守土尽责、体恤民情造福一方;读书就是让商人懂得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奉行“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为商之本;读书就是让法官公正无私、秉公执法还天下朗朗乾坤;读书就是让军人甘于奉献、勇于牺牲为国家和人民保驾护航;读书就是让新闻媒体人秉笔直书、敢说真话还清白于众……这才是读书的本源! 书,不能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