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辉煌离不开马云和他创业之初的十八罗汉。回想马云创业之初,怎么能劝说“十八罗汉”和他一起干?背后的原因之一,那就是马云特别会画大饼,最终也让大家吃到了大饼。
那么画大饼的重要前提,是得让人相信你,相信你的办法就是传播你的理念,换而言之就是学会宣传、推销和经营你自己。
日本著名作家松浦弥太郎,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写下了《超越期待——松浦弥太郎的人生经营原则》 ,读完之后,的确“超越期待”。
因为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原因,谈到经营或者从商并没有那么高尚,虽然我们都是渴望钱,但是谈钱总让人羞涩。
作者松浦弥太郎与我们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但是他却有一些颠覆性的言论。
“所谓商人就是做生意的人,我把自己当作从商资本,从十几岁开始就一直在经营自己。提起做生意,可能有人会误解成卖东西,但对我来说,做生意是一件对世间有意义、给人以喜悦和感动的事,是付出与回报的等价交换,也是没有谎言的可靠行为。”
那么什么是“超越期待”呢,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对“超越期待”作出了解释,“做生意最基本的是超越人们的期待,总之,为人效劳,让对方高兴、有钱赚,自己最终也会因此获得利益,这就是生意的基本,秉持这一原则,我们才能得到信任,生意才能得以持续。”
简而言之,就是在商业行为中,要有利他的原则,利他本质上就是利己。
当然《超越期待——松浦弥太郎的人生经营原则》 并不仅仅是一本商业指导书,也是人生指南。
一、推销自己与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那么在这基础上,可以增补一些:“自信一点,推销自己就是认识你自己。”
“推销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推销?推销是不是就是要说自己的好处?
当我们听到或者看到哪个人在那边推销自己或者自己的产品,某种程度上下意识地认为那是在诈骗,觉得自己要被割韭菜。
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总是教导我们要谦虚谨慎,切记不要到处张扬。这与西方文化中“张扬个性”的特点是有一点区别的。
那么“推销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松浦弥太郎给出了具体的措施,比如“出声练习,消除不安”“整理仪表,会更自信”“将想说的话总结成一点”……
这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本质上我认为是更好的认识你自己。所谓推销,不仅仅是去说你的优点,更多应该是认识到自己什么地方擅长,什么地方需要改进,从而可以扬长避短,无论是面对商业谈判,还是与人交流,你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理解“人的情绪”,构筑共赢的关系。
当我们完成第一步,推销自己和认识自己之后。松浦弥太郎在书中反复提到的日常生活中要有商业思路和利他行为。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些呢?
松浦弥太郎提到了“用心观察和思考”,比如,要想帮助一个困惑的人,首先必须弄清他正被什么困扰。
松浦弥太郎提到这个现象 “你做出一个非常优质的版面内容,可能有一部分人会对此赞不绝口,但只有优质内容不足以使销量大幅提升。也就是说,在做生意时,市场营销的视点必不可少。”
上段中的这个现象,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如果创作“喜闻乐见”的产品。
我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普通的受众也难感受到上述矛盾。比如去年在电影院大火的《你好,李焕英》,或许在立意和艺术表达上算不上是经典之作,但是不少人在电影中泪洒当场,票房占据榜首。或许一部你根本就看不太懂的电影,在豆瓣上高达9分。
当然,一种产品如何俘获更多受众的心,莫过于理解“人的情绪”,这一点松浦弥太郎也反复提到,他认为“只要掌握了这种思考方法,我们就能预测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会被需要。”还是以《你好,李焕英》为例,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办法回家团圆,在大银幕前看到了久违的母女亲情,然后痛痛快快的哭一场,电影结束后再和家人视频通话拜拜年,其乐融融。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抚慰观众情绪的效果,片方也是精准打出“亲情”这种永恒的营销王牌。
三、失败是常态,好的心态也应该是常态
《超越期待——松浦弥太郎的人生经营原则》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宣扬“成功学”的万能宝典,松浦弥太郎非常坦诚地给读者讲述了很多他失败的案例,并且也从这些失败的案例中复盘,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改善方案。
“如果我失败了,我也只是觉得“这次失败了”而已,不会自责着一边回顾每一个环节,一边告诉自己当时这个应该这样、那个应该那样。与其花时间自责,不如好好思考下一次要怎么做。失败会在自己内心深处作为经验存储下来,在必要时自然地调整自己。”
“我成功的时候也一样,不会沉醉于成功带来的成就感而裹足不前,我会立刻转向下一件应该完成的事情,不断前进。”
不仅仅是商业,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我们应该要学会接纳失败,也要学会接纳自己。
那么怎么才能有良好的心态去接纳失败呢?作者说要“牢牢掌握自信这门武器”。其实回到我们第一部分所说的内容,掌握自信也是更好的认识自己。本质上,也是作者在书名中强调的——人生经营。
松浦弥太郎在《超越期待——松浦弥太郎的人生经营原则》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写下了“想象十年后的自己”这一部分内容,其实我们都可以想象一下十年后的自己到底在干嘛,是碌碌无为,还是小有成就,或者这本书的目的在告诉我们可以回溯自己的过去,然后重新收拾一下包袱,整装待发。
“所以,请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努力,无论怎样,无端地放弃努力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