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第四节:仕途商海(下)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已经有不少人放弃工作下海经商,但放弃处级领导职务下海经商的人并不多见,特别像陈伟这样辞掉领导职务只是想换个工作环境,而不是去经商的人就更少了。
陈伟对自己的这个行为定义为“下湖”,而不是“下海”。但不管是“下海”还是“下湖”,也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陈伟都义无反顾放弃了自己为之奉献了最好青春年华的仕途。毕竟陈伟当时是九江第一个主动辞去处级领导职务的人,为了减少不必要争议,他选择了一个迂回战术,先是以省旅游局的名义借调到南昌工作,然后,使了个金蝉脱壳的计策,仅在省旅游局呆了一个多月,便南下广州,到新华社香港分社驻广州办事处走马上任。
广东素有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禀赋。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也是引入外资最早的地方,这里孕育着机会和梦想。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南下广东,是当时内陆省份人们寻求改变命运的首选之地。在广东,东方与西方、封闭与开放、城市与农村、城里人与打工者交织碰撞在一起,当时的广州是许多外来人口的第一站。作为中国的南大门,较其它地区更为开放的广东,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商纷纷前来投资设厂,成千上万的外来工潮水一般涌到广东务工,特别是春节前后,广州火车站更是一派人山人海的景象。来广东投资的外企当时多为电子、服装、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流水线作业方式,因此拥有上千名乃至上万名工人的企业比比皆是。
有一次,陈伟到深圳一家外企办事,他正好看到工人下班时的震撼场景,那个万人级的工厂在下班高峰时,大门口的人流如同开闸的潮水一般涌出,脚步的摩擦声几百米外都可清晰听见,如果这时试图逆向行走、横穿队伍不但不可能,恐怕还要发生踩踏事故。那时在广州与深圳打工的千万名劳动大军里,大多来自川、鄂、湘、豫、赣等几个人口大省,改革开放之初,村子里的先驱者一人带一个,一个带一家,一家带一村,一茬一代的把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带到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当年大批大批外来务工的打工仔和打工妹为了生存而来到广东,因为缺乏知识,又干不来技术活,所以那些打工仔打工妹们只能做最基础的工作,干最累的活,他们就如生产流水线上一个具有生命意识的机器,长年累月加班加点,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与娱乐活动,用青春与汗水换来最基本的劳动报酬。陈伟在为他们庆幸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他们感到心酸。这也为陈伟日后的办学种下了一颗种子,等到适当的时机就会生根发芽。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的春天,广袤的赣鄱大地,春天仿佛来得特别早,往年的春节后,从长江上刮来的北风还会带有丝丝寒意,可是这年的九江已是春风荡漾,清水流唱,沿岸的桃花,在暖风中似乎要含苞欲放了。也就是在这一年的春节,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开启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小平南巡”,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再度激活了全国改革开放的热情,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全面起航。1992年的这股改革开放的东风,也激活了九江改革开放的热潮。九江市的决策者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在这一年,九江成立了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举办了来自10多个国家的龙舟健儿参加比赛的首届国际龙舟节,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扩大九江的影响力。回家过春节的陈伟到九江市纪委书记赵仁生家里拜年时,赵书记问起陈伟在广州那边的工作情况,并希望陈伟能回九江工作,还给他下了个任务,最好能引进几个外资项目回来。赵书记是陈伟在湖口县委工作时的老领导,当年对他曾有提携之恩。赵书记既然当面提出了这个要求,陈伟自然不好拒绝,他本来也没打算在广州那边长留下去,早晚都要回来的。因此,陈伟不仅当场答应了赵书记的要求,还顺利完成了书记交待的任务。
这年的夏天,陈伟带回5个外资项目,结束了将近三年的广州之行。引进到九江的几个项目中,陆苍是香港的房地产投资商,也是与陈伟私人关系比较好的一个。陆苍投资一百万美金与九江房产公司成立了九江第一家房地产中外合资企业--金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陈伟作为外方经理负责九江一个旧城改造项目。就在项目启动不久,由于受到1992年金融巨鳄索罗斯成功做空英镑的影响,在英国等欧洲国家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时,陆苍在英国的投资也未能幸免,造成了他的资金链断裂,只好向九江房产公司提出辙资,不再参与九江房地产项目的开发。陆苍的突然撤资,使金城房地产公司陷入进退两难的被动境地,当时,九江房产公司也没有资金,想临时找一家公司来投资也很困难,最关键的是项目已经开始运行,老房子已经拆除,新楼盘做好了地基,如果项目就这么搁下来,那些房子被拆的市民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解决不好的话会引发群体性事件。陈伟多次代表外资方与中资方九江房产公司协调解决办法,都没有结果。急于撤资的陆苍便建议陈伟把公司接下来,其实陈伟也动过这个念头,因为他不想看到自己引进的外企和自己负责的项目以这种方式收场,但他的身份是公职人员,自己不能办公司。久拖不决之时,政府这边也顾不了那么多,只想把这个旧城改造项目尽快完成,至于谁投资谁来做都行,包括陈伟也可以。
本来这个项目就一直由陈伟以外资方的身份负责运行的,如果他以投资人的身份来开发这个项目,其结果都是一样,再说让陈伟呆在机关上班,远远比不上让他做完这个项目的贡献大。就这样,陈伟由金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外资方代理人变成了公司的主人,为了规避不必要的麻烦,陈伟让妻子方菊荣做法人,注册了九江第一家民营房地产公司,他有信心把这个改造项目做成,也有信心把这个房产公司做好。只是陈伟的经营方式与别人有所不同,他把所有的安置房做好交付之后,回过头来再开发商品房,这样做不仅增加公司的资金压力,还会错失市场良机,减少企业的利润。这与陈伟当时接下公司的信念有关,他觉得办企业首先要有社会责任心,赚钱并不是最重要的。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希望这个旧城改造项目,能给政府部门和其他房地产企业带来启示。不以赚钱为目的的陈伟在经营房地产公司的几年里,还是很成功的,他虽然没有赚到多少现金,但在他决定投资办学时,他的公司拥有上千万的门面资产。其实,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完全可以活成两种模样,一种是慢悠悠地度过老年时光,另一种是像年轻人一样工作生活,陈伟显然不甘落幕,对他来说,人生激昂的乐章才刚刚奏响。因为陈伟天生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天生就不想让自己和别人活成一个模样。
陈伟义无返顾地投身教育行业,但也有一丝的担心,这次办学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他的目标并不是很明确,将来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自己会不会像现在这样执着地坚持下去,他也说不清楚。虽然,他是怀着做慈善的心态而选择办学,可是,这种选择更多来自他的理想与激情,也许,将来他要面对的结果是成功或者失败,毕竟,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未来总是不可以轻易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