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真的“学而时习之”吗?2020-04-13

《100个基本》笃行百天日志 - 038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入下去不断磨炼、
挑战。

谁都有一两件擅长的事情。找出它们吧。深入学习和练习,使之更为精湛。为了变得更加擅长,而去挑战吧。这样才能培养出“个人专长”。


这些天,有好友问我,关于个人体系化学习的计划与看法。

我试着举例了自己学书的经历:书法的体系化学习,篆隶草行真,五体皆可学。但科学路径,篆隶入手,先易后难,效率更高。用我书法启蒙老师的口头禅:“没有体系化的认知框架,就没有高效的实践。”

书法发展简图

松浦先生所提到的学习和练习,其实就是关于 —— “学”与“习”。

  • 学,是从自己已获得的知识出发,向外探索与接触新的事物,再返回自己。如此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版图。如同地图上,都城与边疆,我们出发时的核心知识区是京畿重地,而新知识的区域已经是远离核心的蛮夷之地。我们要控制整个知识版图,就要从核心知识出发,对边界知识也不断开拓,并拥有强有力的掌握。

  • 习,是通过不断重复已知的事物,让我们的大脑去熟悉,甚至于把新知识变成我们下意识自动化。如同我们作为新手司机,一般都是手忙脚乱,一顿操作猛如虎,实际得分0.5。但老司机们的开车动作已经是下意识自动化,不需要思考即可迅速作出反应。

  • 学与习,相互独立,但又不可分割。我们从学接触到新的、陌生的、有挑战的信息,不断地拓宽我们的知识边界。然后,通过无数次的重复,也就是习,将新的知识内化成我们的下意识,变成意识自动化。由此,形成了我们的专业技能。

孔夫子对学与习的三层认知,可谓经典至极。

  1. 温故而知新。
  2. 学而不思则惘。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给我们在学习的认知和态度,确立了基本的榜样。

而晚清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大臣,曾文正公,常说自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打仗输的多,赢得少。但他却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平定了太平天国。

这位被梁启超称为“半个完人”的文正公,给我们启发了面对巨大挑战时的从容应对。结硬寨,巩固我们的核心知识区;打呆仗,慢慢开拓新知识领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为最后的胜利和成就铺下一步步的踏实基础。

每每读完一本书,又是一堆新书时,常想着庄子言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时,胡适先生又恰如其分出来说:“不要害怕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

最后,请出我最喜欢的当代诗人汪国真,以他的诗句为结语。

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
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

祝春安,李木子,
第038日,以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