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不醉人乡愁醉               ——赏读陈鸿波《中秋醉了》】

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酒不醉人乡愁醉

              ——赏读陈鸿波《中秋醉了》】

              刘杏红/文

    都说题好一半文,确实不错!刚刚翻阅朋友圈,看到诗人陈鸿波发表的《中秋醉了》一下子就被他别致的题目给吸引了过来,有种想探究他的中秋是怎样醉的冲动。

    才读几行,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泪流满面,思乡情怀不言自明。这种感觉曾经在我读余光中的《乡愁》时有过。中秋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不管在家还是在外的人,这一天能否团聚意义非凡。

    陈鸿波诗人的这首诗不长,只有18句。可谓是短得精炼,短得灵动。独特的构思,独特的语言,没有竭力的呼喊,没有刻意的铺陈,诗歌本身没有醉,却给人带来醉人的场面,带给人亲切的感动。整首诗没有分小节,句与句之间层层递进,环扣紧密,给读者带来一种很清晰自然的美感。

    整首诗都围绕着“醉了”这个中心词,展开抒写,原本以为这“醉”跟酒有关,细读却错了。诗人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家乡的眷恋与及思乡的情怀。正是酒不醉人乡愁醉 。

        “高粱醉了,枫栌醉了,池塘的水醉了,灯醉了,”同样的句式连续出现,叫间隔反复,有效地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合拍了诗歌的韵律,像一个热情的导游牵引游客,寻找打开心扉的亮点。让读者顺着一条思维线索,收录心与心的共鸣。从中让我猜想“醉了”两字诗人所要表达的应该是另一种心情。果不其然,“村头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像妈妈的双手,向远方搭个凉棚。”此处笔锋一转,一个母亲盼儿归的画面便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实际上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曾经演绎过这样的故事。引起共鸣那是必然的!从中可以说明诗人善于瞄准诗歌的切入点,从实际生活中捕捉诗歌的本质,善于在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摄取闪光的抒情对象。


    结尾一句“再长再远的路/那一天,我也要拖着风雨归”言约意丰,升华了诗歌的意境。从而说明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家乡坚实而丰厚的土地就是他诗歌根植的肥沃土壤,能不让他陶醉吗?不是只有酒才能醉人,乡愁最长情,它也会醉人。当然这也是诗人对母亲的承诺。


  纵观全诗有2个亮点值得我借鉴:

    1、别致的题目,精妙的构思;2朴实的语言灵巧的表达。品读这首诗,我感受到了诗人有丰富的收获积淀,听到了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我也是一名打工者,远离家乡。老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关情。田园风光,风土人情与及父母亲的牵肠挂肚我都深深体验过。这也是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究竟写得如何?我不能左右大家的思想,反正我是读醉了。最后还是让读者的您自己去品吧!


《中秋醉了》

  陈鸿波

北坡上的高粱醉了

山谷里的枫栌醉了

故乡池塘的水,泛着涟漪醉了

老家院子的桂花,泼洒黄金醉了

画梁上的风醉了,一张口

就惊醒了门外的蝉儿

屋檐下的灯醉了,彻夜亮着

月亮不睡,它也不睡

地窖里的酒,足足一整年的陈香

红泥封着希冀,红绸系着往事

无数颗八月扬干的糯米牙

煮出了一年里最美的时节

村头的芦苇,在风中摇曳

像妈妈的双手,向远方搭个凉棚

一绺绺白发,随着波涛起伏

这一声声张望啊,我的心也碎了

抑或说醉了,再长再远的路

那一天,我也要拖着风雨归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