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受欢迎到被需要》,基于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案例,用简洁直白的语言道出理论:作者理解的高情商是什么及相关的方法论,再从理论再回到个人,以案例佐证理论,以理论指导,可读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相比与其它的谈论情商类书籍,这本书的案例更贴近现实社会,理论讲解所用语言简洁易懂,实践指导清晰明了,让人在情感上意于接受书中见解。
金句
1. 高情商者会让别人感到很舒服,会受到别人欢迎。但并不是所有让别人感觉舒适的人都是高情商者,还可能是“取悦症”患者。让别人感觉舒适,并不等于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别人乐意帮你,你很幸运,那是情分;反之,也无可厚非。
2. 高情商是可以“变现”的,是所有奋斗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
3. 高情商者会让别人感觉很舒适,这点很重要。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用好自己的价值,促进高情商“变现”。这就是我经常强调的“价值锚点”。
4. “价值锚点”的加持让高情商变现就会变得很容易:一是情感因素;二是价值因素。
5. “三点定位法”,又叫作“社交自画像”。用几个关键词或者几个简短的句子来介绍自己,然后用这些关键词或短句当中的关键信息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这幅“自画像”必须能清晰传达出三个关键信息——“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我需要什么。”以便使用“价值锚点”思维,在社交网络中找到自我价值的精准定位。
“大家好,我叫××,我是一名××,能够为您提供××方面的帮助,我喜欢××,希望能够在××方面得到大家的帮助。”
作用—自我价值修正;定位他人价值;整合通讯录资源。
6. 如何优雅获取帮助
——只要是手心朝上向别人索取,不管怎么伪装你都优雅不起来。只有把单向的索取变成双向受益的共赢,这件事才能更加体面。
——在寻求帮助这件事上,不仅要看到对方的帮助对自己的价值,还要看到这件事在对方眼里的价值,然后想办法满足对方的价值需求,那么这件事就变得体面多了。
7. “兑付型产品”用来弥补对方因为帮你而付出的东西,我把它叫作“兑付型产品”。它可以是实物,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服务。只要用来弥补对方因为帮你而做出的付出,就可以叫作“兑付型产品”。其有三个关键:
第一,抢占先机,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把兑付型产品拿出来;
第二,要具体,这个兑付型产品到底是什么一定要说清楚;
第三,要可被量化,除了要说明兑付型产品是什么还要准确说出数量。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需要在展示兑付型产品时做到这三点。
8. 价值决定因素:
首先,你的价值取决于你所处的通道。如果你所处的是一个上升的通道,那你的价值也会跟着不断攀升;如果你所处的是一个下行的通道,那你的价值就会不断贬值。
其次,你的价值取决于对方的需求。你的价值符合对方需求时,你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如果对方没有这种需求,你的价值在对方看来也许一文不值。
9. 要学会做自己的CEO,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要拥有让别人知道并记住你的能力。这就得塑造好自己的个人品牌,让自己变成一个行走的广告。
9.1 有效的社交应该是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自我精进,身边的人都在默默地互相关注,并在合适的情况下发生碰撞,实现资源的优化。有效社交应该是一个可以自动运转的体系。
9.1 个人品牌最重要的是状态,状态决定了你在他人资源列表当中的位置。从这点来说,再没有比奋斗者姿态更好的个人品牌了。
9.2 一定要学会给你的社交做减法,减少在无效社交上花费的时间,把主要的时间用来做自我精进,把“奋斗者”作为你个人品牌的标签。这样才能让你的社交进入自转状态,你才能成为一个高情商的奋斗者。
10 “成就需要理论”,简单说就是,具有较高成就需要的人,在现实中的表现看起来才能更像是一个能够成大事的人。
10.1 这些人身上具有三种共同特质:
a. 心里永远有一个能逼出自己潜能的目标
b. 明白只有自己能够成就自我
c. 相对于付出,更看重结果
11. 作为一个想要建立个人品牌的奋斗者,讲好故事的能力应该是你的标配。
11.1 Firebrand Group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瑞米·戈德曼在《走红:如何打造个人品牌》一—书中提到一个不错的方法:RAPTURE原则。
Relevant:相关性——这个故事应该围绕你产品的核心部分展开;围绕你最想让别人记住的特征展开
Authentic:真实性——它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或者说是一个你坚信为真实的事件。即使当下还没发生也要有足够的发生合理性,并且你坚信它会发生。
Persuasive:说服性——故事一定要够刺激。如果你是用来诠释你的愿景,那这个愿景就应该有足够大的诱惑力。
Timely:及时性——或理解为可塑性或者多变性。
Understandable:可理解性——最直白的表述就是要“说人话”,要接地气,简单直接,不绕弯子。 “术语”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屏障,会将我们的距离分开。因此我授课时,总把“术语”转换成大家能听懂的、接地气的大白话。让大家听得懂你在说什么,是一种能力。
Relatable:共鸣性——人们总是会下意识地认同那些跟自己有共同感受的人。
Educational:教育性——我更愿意把它说成价值。不管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都应该有一定的价值内核。
11.2 具体方法:你可以在手机备忘录中专门开启一个“我的故事”的笔记,想起自己具有个人代表性的故事时,不妨把它们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形成习惯,把故事按照本书的方法写下来熟记于心,成为你自己语言体系的一部分。
11.3 一个人的形象绝对是个人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因为你的形象会体现出你的专业性。形象管理所做的付出不是消费,不是享受,而是投资,是迈向成功的重要一环。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去做。
a. 形体管理:“颜值”并不一定很重要,但是你的形体绝对很重要。这方面的投资非常有必要,包括时间、精力和金钱。调节饮食结构,做一些必要的训练。
b. 着装管理:
不要用一套衣服打天下——起码应该做到:拥有一套职业正装,上班时穿;拥有一套商业休闲装,在一些商业性的场合穿;拥有一套户外休闲装,户外活动的时候穿。
质量不可以打折:一种是衣服能提升人的气质,另一种是衣服的品质要靠人的气质来烘托。
c. 穿出你的职业范儿: 哪怕条件再艰苦也要保证有一个能挂衣服的衣柜和一部使用方便的挂烫机。一件皱皱巴巴的衣服穿在身上,那效果跟没化妆是一样的,
d. 穿出自己的特色: 保持在同一类场合中着装的统一性,并用一些小饰物把自己跟他人区分开,让着装和自己之间建立一种强联系。
e. 藏在服装里的高情商: 作为一个尚在奋斗路上的新人,那些一看就价值不菲的时尚新款也不能随意往身上套,因为那会给人一种不能吃苦耐劳的印象。最后,不压领导一头,不喧宾夺主。
11.4 社交网络上个人品牌管理:管理好自己的线上形象,应该做到:
a. 为自己的信息做减法,留下能够“变现”的优质信息,过滤掉低价值的杂乱信息。
b.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展示这些信息的方式,给自己一个不被别人屏蔽的理由。
c.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别人记住你的专业以及你专业的态度比记住你这个人有价值多了。
d. 现在是个注意力严重稀缺的时代。控制自己渴求别人注意的欲望,要懂得克制。
12. 如何让自己变得值钱:
a. 利他思维:就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站在他人利益的角度,以维护和满足他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我把完成这些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叫作无差别资源,也就是说这些事情由他去办或者由你去办,再或者由别人来办,产生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好,至于是谁来付出,产生的结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b. 用心观察——只关心他所关心的一切——如果你需要的话……
c. 绳律:就是指像项链上那根把珍珠穿在一起的绳子一样,用自己的圈层把资历和资源优于自己的人连接在一起,使自己拥有跟他们一样的身价。绳律的核心并不是圈层也不是串联,而是“利他”。
具体方法:首先,斜杠一下,学习跨界知识;其次,不断精进;
12.1 绳律,付出是一种心态,利他是一个角度,能助人是一种能力,三根支柱缺一不可。
13. 如何结识大牛:
a. 给对方足够的安全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
b. 热情,但是要有分寸
c. 主场转换,把主动权交给对方
d. 麻烦一下别人,让感情在相互帮助中升温
e. 建立联盟,利用归属感将对方变成“自己人”
14. 人脉饥渴症其实并不是人脉真的不够,而是你感觉不够。治疗人脉饥渴症的具体方法就是“10/20/150法则”和年度人脉关系管理系统。
——10,20,150,一共是180人。也就是说,你并不需要维护好所有的人际关系,只需要管理好与你人生中最重要的180人的关系,而且这180人绝不是固定清单,一定是不停地变化着的。因为你在不断成长,随着你目标的实现,遇到的人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我们来看这个法则的用法。
a. 10人管理法则,这10个人是你的至亲至爱,他们是永远不会跟你翻脸的人。
b. 20人管理法则,这20人跟你今年要实现的主要目标相关。
c. 150人管理法则。我们每年都会认识很多人,但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你的朋友。150人是20人的候补。
——年度人脉关系管理系统是根据年度目标建立的,它属于未来你要实现目标的间接性实现方式。
a. 第一个范畴是对方个人的基本情况,对方父母子女情况、对方生日、喜好、对方重重要日子。
b. 第二个范畴是你跟对方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标记和评价。内容包括你们是怎么相识的,有哪些共同的朋友,共同的朋友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着你们的共同话题,还有对方的重要经历是什么等。
15. 人之所以不愿意跟不像自己的人交朋友,并不是不知道跟互补的人交朋友的好处,而是担心跟他们交朋友会受到伤害或遭到拒绝。
破局方法:降低你的攻击性;在不同中寻找相同;如果有个“月老”,那就更好了
16. “圈层壁垒”,每个圈子就像是一个独立的王国,王国之间被一道道壁垒相隔,颇有几分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
17. 一个健康的生态社交系统内必须存在着多样化的圈层,各圈层既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又能让信息和资源在它们之间稳定地流通,并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价值。
18. 六度分隔理论: “只需要通过六个人,你也可以认识奥巴马”。
a. 社交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b. 分析,给你的资源做个“体检”——利用三点画像法对资源做“体检”。把自己的社交资源归纳成几个不同的圈子,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分析。
c. 匹配,让资源流动起来
19. 认识一人,得到全世界方法
第一,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一套组合拳,单靠一种方法是很难彻底解决问题的。
第二,快速建立生态思维的法则——裂变法则。就是指通过一个人,高效结交一群人。
20. 生态化社交主张你跟不同于自己的人交朋友,但并不是要你跟所有人交朋友。
21.与他人的不同必须是建立在一个相同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就是相同的价值观。这是你们能够成为彼此有效人脉的基本条件。
21. 作为刚刚走上社会的新人,虽然我们看起来仿佛一无所有,但是我们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通过这种价值观,我们可以把很多跟我们“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
23. 判断是否具有同意价值观参考标准
a. 凡事必称公平的人
b. 为反对而反对的杠精
c. 苟且尚且不能,却一心向往诗和远方
d. 放大努力,却从来不谈结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价值逻辑: 一种是没有认清他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另一种是知道自己做不出别人想要的结果,不过是想用所谓的付出来掩盖自己的无能。
24. 要想打造生态化社交,丰富自己的人脉资源,结交更多不同的朋友,就得拿捏好彼此相处的分寸。如何把握边界感?
a. 由己推人,设置禁区
b. 及时提醒,把自己的不快明确说出来
c. 如非必要,绝不结盟
25. 在结交人脉上,成本意识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成本包括你的时间、精力、财务以及机会等。不仅要意识到这是一种成本支出,还得为自己的支出画一条红线。这个红线不在于绝对数值是多少,而在于你手中掌握多少可用的资源。
26. 结交人脉成本控制方法:
第一,你掌握的可应用资源是否能支持你达成目标。
第二,估算你的投入和产出比,这个环节的支出会不会影响到你在其他环节的执行。
第三,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已经开始考虑前面两个问题了,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到了应该马上停止的时候。
27.死磕原因:
第一,纠结于沉没成本,不愿让之前的努力白费(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第二,思维惯性,宁可一条道跑到黑也不愿从头再来。
第三,跟丢了目标,早已经忘记了初心
28. 社交圈人数
邓巴数字是20世纪90年代由人类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提出的,表示的是人的智力所能支撑的社交网络的上限。人类的智力水平允许我们拥有稳定的社交网络人数的上限是148,约等于150人。所以,也有人把这叫作150法则。
第一,分清内圈和外圈
第二,内圈的本质——“梳毛”
第三,数字是固定的,个体是变动的
29. 怎样在关键时刻找对人
29.1 以往人们都说竞争的本质是大鱼吃小鱼,但是现在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很多事情,你能想到别人也能想到,拼的就是个速度。
29.2 快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资本,速度和人脉资源一样重要。这种快的能力,我把它叫作社交系统的快速启动。
方法:
a. 人脉分层法则就是按照平时交往的亲密度,把人脉圈分成几个圈层。这些圈层按照关系的疏密程度一层层地往外扩散,就像是一个同心圆,而这个人脉资源的主人就是这个同心圆的圆心。
b. 提高社交启动速度的人脉分层档案法。它是在人脉分层法则按照关系亲密度进行分层的基础上再应用职业划分进行纵向分隔,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人来帮你。
30. 应用现有人脉去开拓新人脉最合适。在陈述原因之前,我们先了解应用已有人脉去开拓新人脉的“六圈法则”。
所谓六圈法则,就是充分地开发和应用你人脉资源中的每个个体社交资源。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交资源都分布在六个社交圈层当中,它们分别是家庭圈、同事圈、同学圈、爱好圈、平台圈和职场圈。这些圈层当中所有社交资源的综合就是我们全部的社交资源。
31. 在我看来,只有能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高效解决问题的情商才算得上是高情商。
32. 两个“最大”,你才算是一个真正的高情商者。第一,最大限度地坚持自己的原则,以保证事情不会偏离既定的方向;第二,最大限度地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以保证事情执行环节的顺利。
33. 学会SWOT分析法,我们就能从容地在沟通中剥离情绪并快速做出科学决策。SWOT还有一个作用是帮助你尽快摆脱情绪化思考模式,进入理性思考模式。
34. 如何拒绝他人
a. 让意愿归意愿,能力归能力那: 那些因拒绝而被破坏的关系,都是因为被拒绝的一方坚决以为对方是不想帮自己,而不是不能帮。
b. 三明治拒绝法
就是把整个拒绝过程分成三部分,最上面的和最下面的是你非常想要为他提供帮助的意愿,就像是三明治中用来夹住火腿、鸡蛋或芝士的面包片。而中间的那一层就是你要拒绝的真正理由,那是你关于自己能力不足而无法提供帮助的阐述。对于拒绝者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给人的感觉越靠谱,关于非常愿意提供帮助的意愿表达才越能显出真诚来。
c. 给一个替代的方案
d. 给对方一个无法接受的答案
35. 如何有效安慰他人:当我们谈论安慰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谈论情感的宣泄,既不需要判断对错,也不需要人生导师,需要的是认同和陪伴。
a. 关注情绪,虚化背景
b. 管住自己的表达欲
c. 别说“千万别哭”,而要说“哭吧哭吧”
d. 我能体会到你的忧伤,就像我亲身经历一样
三、思考题
Q1:请问你怎么理解《从受欢迎到被需要:高情商决定你的社交价值》?请简述此书与之前书(《精力管理手册》《加速:从拖延到高效》《人生效率手册》等)的区别?
【答】:
1. 读完此书后,我对此的理解分两层。
首先,受欢迎是和被需要都是高情商带来的结果(价值)。拥有高情商的人与人相处时让人感觉舒服,自然容易受到他人的欢迎;真正拥有高情商的人懂得变现自己的价值,当然也会被需要。
其次,受欢迎到被需要是不同层次的价值,是一个从低到高的价值。受欢迎的人不一定被需要,因为是否被需要取决于受欢迎的人是否懂得变现自己的价值,是否能满足他人的需要。变现自己的价值常常是我们不懂的、需要学习的法门,比起受欢迎要难得多。
2. 因为本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萌萌姐的书籍,这个读书活动也是第一次参加(从8月5来4号加入社群,8月5号开始阅读本书),还没来得及阅读其它几本,所以暂时无法比较。但可以简述本书两大特点:
a. 观点非常明确和聚焦:高情商可以变现,从受欢迎到被需要取决于会表现自己的社交价值
b. 方法论非常具体,实用性和操作性强:通过贴近生活和工作案例、言简意赅的说理教授新手如何一步步学会变现自己的价值。
3. 虽然无法与萌萌姐其它书籍比较,但想将其与《蔡康永的201节情商课》作比较。
在观点上:两者都认为高情商的人让他人感觉舒服。不同的是,萌萌姐进而提出高情商可以变现,助力我们的成长。蔡康永认为高情商是为了让自己好好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
在角度上:萌萌姐的情商课更多关注于职场人、工作场,也涉及生活当当面面。但总体上,从案例和方法上,这本书对工作的指导性非常强;而康永老师的课程更关注生活和情感方面,所举的案例和提出的方法更适合调节我们的生活和内心。
当然,读者应该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懂得迁移。但两本书结合,对我自己的启发非常大。
Q2:用“三点定位法”为自己描述“社交自画像”,说明“我是谁,我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进行自我评估,描述自己的缺点并将如何改进;
我是Veronica, 身边的小伙伴叫我萨瓦迪卡,是一名成人英语口语培训教师及英语课程教研员。
我拥有4年的从青少到成人的英语教学经验,能为需要学习英语的成人和小孩提供帮助。
我的缺点:执行力弱。需要学习高效的执行力相关的知识及寻找监督我的伙伴。
Q3:有人说:“高情商就是会说话。”请问你认同这句话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在我看来高情商的人会说话,会说话的人不一定高情商。高情商是一项综合的技能:具有同理心,会说话、会做事丰富。即高情商就是一个集合,会说话是它的一个子集。有些人能说会道,但有可能是个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Q4:我的价值观
1. 首先,必定是靠自己的双手所创造的价值。人生而为白纸,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画,比起被别人代笔或者操控着要有有意义得多。所以,我认为自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想要的一切。
2. 第二,自己的所做的一切是本着利他的心态。虽然其最终的可能会我们获得回报,但这是结果,不是最初的心态。利他的心态让我们实现我们的社会价值。这个是更高层次的价值吧。因此,我们要本着利他的心态实现我们的社会价值。
Q5:作为新晋奋斗者,请举例说说你对利他思维的理解。
1. 利他是方式,利己是结果。利己是我们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但是过程中我们不一定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有时候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最终有利于实现利己的结果。例如,支付宝最开始是为了保护买家和卖家双方的利益而出现的,但后来不仅实现了这个目的,还为阿里巴巴带了巨大的收益。
2. 利他思维助力我们实现社会价值。人的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那就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比如,我的目标是成为国际汉语教师,通过自己的工作,我将知识传递给他人,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那我对他人,对国家都是有利的。这就是我在实现我的社会价值。
四、启发与收获
1. 拓展了我对情商的认知边界。以前我觉得会说话就是高情商;读了康永老师的书后,我也认同,高情商者能让自己好好与自己、与他人相处,达到内心的平衡;读了本书之后,我接触到:情商是可以变现的,并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如何变现情商的实用方法。
2. 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工作方法。以前很讨厌很多鼓吹成功学、职场厚黑学等工具书。但对于萌萌姐这本,我是觉得受益颇深。里面提到的案例让我觉得非常贴切,说理非常实在,不似心灵鸡汤,提出的方法也非常具体,让人看完便下意识反思和研究如何实践。
五、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