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好友刘诗宴老师赠送给我一本他亲手抄写的折页,内容选自《落花诗》,因自己对落花诗不是很熟悉,特意网上搜寻了一份进行研读。看到有一句“新酒快倾杯上绿,衰颜已改镜中朱”,引发我强烈的好奇心,酒怎么是绿的?是什么酒?
带着这份好奇,我再次试图从网上搜寻答案。古代的酒是绿的吗?相信大家都会想到“灯红酒绿”这个词。“灯红”好理解,是因为古代灯笼大多是红色的,火源映照出来的就是红光。
“酒绿”呢,网上比较多的说法是古代的酒酿,尤其家酿,较为粗糙,是没有榨煮过程的,酒熟后即可过滤饮用。由于技术的限制,过滤不净,碎米、碎渣等浮在酒面,甚至有的酒糟也没有滤出。这样的酒古人称之为“浊酒”,范仲淹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如果是过滤过的酒,酒里没有这些杂质,颜色就是正常的。而浊酒杂质大、碎米和渣滓浮在酒面上,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淡绿色的糟沫,所以有了“绿酒”的称谓。古代还有“酒绿”、“绿蚁”等说法,这就是“绿酒”的来历。
我对这种说法持有一些疑问。碎米和渣滓浮在酒面上,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淡绿色的糟沫,那白居易写的:“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怎么理解?分明是写的“绿蚁新焙酒”,没有存多久。“新酒快倾杯上绿”,说的也是新酒。
“新酒快倾杯上绿”,我突发奇想,古代是否有啤酒?我们都有这种经验,尤其是不太会喝酒的,喝啤酒的时候,啤酒倒快一点,泡沫会多很多,杯中酒自然就少了。
总感觉“新酒快倾杯上绿”这句诗很契合倒啤酒的场景。一是快倾,不是慢倾。二是杯上绿,不是杯中绿。唐伯虎写诗肯定是经过字斟句酌的。快倾可以杯上绿,慢倾可能就不会杯上绿。“白酒”(烈性酒)快倾慢倾都不会杯上绿。是杯上绿,就只能是堆上去的酒泡沫(酒泡沫的绿色可能是其中某种成分的天然色素)。而能够产生大量可以堆出杯子酒泡沫的,我知道的就只有啤酒。
所以,我猜想唐伯虎喝的、写的可能就是啤酒。那,古代是否有啤酒呢?我继续试图从网上搜寻答案。
中国啤酒发展历史(以下三段摘自百度文库):公元前3000年,啤酒发祥于古埃及和美索布达米亚,六世纪初,传入德国,至十一世纪,在德国加入酒花的啤酒面世。17、18世纪传播世界各地。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相似之处,约在公元4000-5000年前,中国也曾有古代啤酒的兴起,甲骨文中有醴字,自古以来是以糵( nie )造醴、以曲造酒的。其中“糵”就是麦芽,“醴”就是中国古代原始的啤酒。根据文献记载:醴是利用糵(麦芽)糖化黍米淀粉,经过短时间酿造,带有酒味而不分出渣滓的甜味糵酒。醴可能是原始的啤酒,其酒味较用曲制造的发酵酒要薄,而甜味较浓。以后由于曲酒的出现,人们逐渐喜欢酒精含量较高的曲酒,醴就没有得到发展,而为曲酒所代替,以致这一工艺失传。
中国近代的啤酒业是从西方传入的,1900年由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乌卢列夫斯基啤酒厂,1903年,英德商人合资在青岛建立了英德酿酒有限公司(青岛啤酒厂的前身),啤酒生产能力约300吨,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最早的啤酒厂。
另外,有一篇《5000年前中国人已经掌握啤酒酿造技术》文章(来源:西部网)讲述,《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了中美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在西安市米家崖遗址发现了5000年前酿制啤酒的证据,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酿酒证据,说明中国古人可能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享受喝啤酒的乐趣。
从以上两篇文章来分析,近代的工业啤酒可能是西方传入的。但,中国在5000年前应该就可以酿制啤酒。这一工艺可能还没有失传,一直流传。“新酒快倾杯上绿”很可能就是唐伯虎对倒啤酒的描写,毕竟和现在倒啤酒的场景太相像了。“一杯浊酒喜相逢”。说不定,那时他们喝的啤酒,是类似现在的浑浊型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