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淘宝盖楼推出没多久,我就收到了来自朋友的一条吐槽:
最近那些盖楼的消息好烦!!!
许久不联系的朋友,沉寂已久的群聊,在这段时间又活跃了起来。
无数的消息涌向你:
帮我盖楼。互助。在吗。谢谢。
-2-
盖楼似乎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
复制/打开淘宝/助力。
可以说,如果网快的话,这是10秒钟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可就是在这10秒钟里,我们慢慢地把耐心和某些情感给消耗殆尽了。
前几天,一个许久不联系的朋友给我发来了一条盖楼的链接。
因为曾经也是很要好的玩伴,我便打开了淘宝。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们之间的聊天记录变成了:
之后便是每一天的盖楼请求和一句好了。而“好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久而久之,我慢慢意识到:我之于他而言,更像是一个帮助他盖楼的工具。
我们久未联系之间空下的几年是我无法跨越的空白,而这一年的双十一却在这片空白区域划开了一个口子,这个口子也慢慢成为了一道难以去弥补的裂缝。
说得直白一点,我们之间更像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每一句好了之后,再也收不到回复。
所以,我到底是你的什么呢?
竟有些想不明白了。
撇去那些久不联系的朋友不说,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可以消耗的感情呢?
朋友之间少了谈心,要是对话框突然冒出一个小红点,那就是我在叫你盖楼。
和父母的对话中也成为了:爸爸妈妈复制了开淘宝给我盖一下楼。
饶是再坚固的感情,也架不住每天的一句在吗?
而这场营销中,流失最多的,也成为了情感。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无形之中掏空了我们的社交圈。
-3-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微博搜索了一下#淘宝盖楼#。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卖楼人的广告,和寻找互助的微博。
随着盖楼的战火燃遍我们的朋友圈,“卖楼人”也应运而生。
“一层楼0.045元,提前预约,想盖多少盖多少,想什么时候盖就什么时候盖。”
本来只是一场购物的狂欢,但我们却被规则牵着走,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时间与精力。我们透支了我们的朋友圈,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盖楼上,我们甚至花费金钱去买楼。
而最终,好像只是收到了那么几元钱。
在浏览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woc,说好的互助给他盖完楼他人就没了。
发了盖楼链接的下一句,除了谢谢你,就该是互助了。
而互助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就更像是一种利益的交换。
因为我需要,所以我帮助你。
所谓的互助,更像是一场无足轻重的赌注。我们用两个字决定了我们接下来的行为,而即使我鸽了你,也不过是收到了远在屏幕那端的你的几句谩骂。
抑或者是我们愉快地互助了,双方又投入了下一轮的奋斗之中。
而这需要我们做的,便是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预约我们的明天后天大后天,坚持不懈地参与这场战斗。
-4-
也许会有人反驳我。
“这个双十一,我和别人的交流多了很多很多。”
和小学同学又有了联系,每天都在帮偷偷喜欢着的男生盖楼,某些冷下去的小圈子又重新热络起来了……
这似乎是这场狂欢中除了金钱以外带来的最直观的好处。
但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谈到社群运营的时候,经常出现的一句话便是“社群运营要有期限”。没有永远活跃的圈子,那个小圈子是为什么冷下去的,双十一过后也还是会慢慢地那样子冷下去。
偷偷喜欢着的男生也许是群发消息,他难以从你的每一句好了里看到你的爱意,只是在心里高兴了一下:真好,又盖了一层楼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对话在“谢谢”“好了”之后就已经结束。
我们难以有一个后续。
如果下一次再联系,也许是2020年双十一的一场狂欢。
-5-
事实上,我很难去评判这样一场营销。
它在透支我们社交圈的同时,我们似乎又重新建立起了某些微弱的联系。
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参与进这场盛会,我们用时间换回了一些金钱,但又因为频繁打扰的出现、大量时间的被占用,我们似乎又失去了些什么。
也许在最后,会有人突然发现自己参与了一场并没有得到什么的狂欢。
而那时,只有淘宝看着平台暴增的流量会心一笑。
只是,盖完楼以后
别忘了看看身边
生活有太多更值得你去浪费的事情
文 | 微信公众号“Fang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