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考多少分才优秀
昨天听妹妹说起一个亲戚的孩子,小学一年级,期末测试,语文数学都是六十多分。家长认为没什么大问题,一年级内容简单,暑假已经帮孩子报了数学、语文的辅导班。
首先说一下,一年级测试都是六十分,到底有没有问题的问题?不知道这个孩子所在的学校是怎么进行一年级测试的,现在许多地方规定小学低年级不得进行期中期末考试,这当然是为了往自己脸上贴“素质教育”的金:虽然没有期末考试,但实实在在的抓应试,从一年级就已经开始了。
我觉得学校正常的学业考核是必要的。公办学校努力的不应该是怎么掩饰“应试教育”,(其实应试也不是洪水猛兽,作为一种考核方式,有合理性也有必要性。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目前看来其实是对“素质教育”的根本否定,因为中考、高考都是应试,甚至是小升初考试。)而是思考怎样用一种全面、合理、可行的考核方法来对孩子一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测评。当然,实际上,这更是对教师平时教学行为和结果的测评——我们到底有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年龄、性格特点;有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结合。
前不久,史金霞老师在体验大地的微信群里,提到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小学生家长现在比拼的已经不是孩子在班里的排名,而是能不能考到双百。一年级测试都是六十分,有没有问题呢?我们怎么会要求孩子考到双百呢?如果小学的期末测试,关注的是知识的记诵,考核的是知识的结果,那么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就是必然——小学教学所做的是大量的重复的机械性的练习以及知识的背诵。这不是严打几个辅导班就能解决的问题。查处辅导班使培训市场紧缩,家长不得不支付更昂贵的费用。
所以,一年级考了六十分虽然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个孩子的学习(或者是记诵)能力。但的确没什么大问题,就如考了双百也不代表孩子的学习能力强。这是因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绝不等同于知识的固化。作为高中老师,我们看多了中考时成绩突出的孩子在高中阶段学习吃力。他们不是不上进,不是不努力,但是成绩却难再辉煌——一个人就是这样无法接受自己的。
如同“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同于“放养”,我想“素质教育”也不是“不考试,没作业、不培训”,而是怎样关注“人”和“人的学习力”,从而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当然,这个孩子暑假报了数学、语文辅导班,就是另一个要讨论的问题了。我们没有细谈,那个孩子的家长报的是什么性质的辅导班。如你所见,现在各类辅导班层出不穷,有的成了假期里的“托儿所”,有的扎扎实实做应试,也有的做特色课程。习惯了“义务教育”的福利,假期的付费教育成了箭靶,从某些消费者方来说的:教育公平就是我没有钱给孩子补习,那么谁也别想用钱把我的孩子拍在沙滩上。从另一个众所周知角度来说:教育关系未来,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可是,“拼爹”的时代不会因为不愿拼的“爹”的阻挠而推迟到来。
教育的市场化,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是打破教育垄断壁垒的表现,也是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许多年来,我们讨论教育往往讨论的是公立学校的教育。而现在似乎有了另一种可能。
一谈到市场化,总是会跟利益相关。一种被惯之以“神圣”的职业往往是“去利益化”的,然而它的进步往往是从走下圣坛开始的。趋利避害是人之共性,一个人对自己职业的敬畏或者说责任,如果源自利益,我不觉得会导致社会退步,市场会教给人们谦卑。如果教育市场充分竞争,那么行政资源的浪费可能会大大减少:人们根据需求选择“假期托儿所”、“应试提高班”或者是“特色课程辅导”……优胜劣汰,自古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