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媒体报道关于学霸毕业后,不适应社会工作的现象有上升势头。前两天又有一位90后学霸,打小成绩就数一数二,但大学毕业却一直找不到工作。虽是个例,但也能说明近20年来,我们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观念,出现了严重问题,也是过去多子女家庭少见的问题。因孩子多,父母没时间搞盯人防守,或死看死守,所以这样的孩子缺陷并不明显。
学霸在招聘时,笔试能考第一,面试却倒第一,所以几次三番应聘都没被录取。于是学霸灰心了,干脆在家打游戏,一打就是两年。
时间长了妈妈着急呀,就催促他赶紧找工作。于是学霸便开始从妈妈身上找原因。原来他妈妈这个人就不爱和人交往。据说与他爸爸都不说话,与身边的亲戚朋友关系都处不好。小时候只允许孩子苦读,不让孩子与其它孩子在一块玩。现在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严重欠缺,后悔也于事无补。看来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有多可怕!
而他的母亲不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还认为她儿子很优秀,是用工单位里没有熟人,有熟人就能被录用。
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里写过一段话:“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有一句俗话:“闭门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哈哈!这个母亲不就是这样做的吗?孩子有问题怨别人“有眼无珠”。
02
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学生和孩子像印度的小象那样,在听话顺从中一天天长大,最终长成身体强健的,顺从的、不会反抗的大象。
父母害怕孩子的“叛逆”,听话孩子才是我们的最爱。其实不“叛逆”才是大问题,你得替他做一辈子决定,这意味着他永远弱于上一代。
专家说:人在年少时,有所谓的叛逆期,并不是坏事,这是成长的暗示,在此时,孩子有勇气,也有时间,可供试错。
人生是一盘大棋,下的快,赢得早,不代表赢到最后。人生是要讲平衡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不能舍弃其它只追求一个结果的过于完美,那样有时会得不赏识。
家长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人生路长,先跑就能先到终点吗,在我看来年少有为,不如厚积薄发,后来者居上更舒服。
03
太多父母以为只要自己努力,孩子就必然出色,太想靠孩子逆袭转变自己的一生,这种不切实际、违背规律的做法,制造出无数痛苦的孩子,这是他们不能承受之重。
越是优秀的,有成就的父母,往往能理解成长中的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更能灵活地应对问题,妥善的处理问题,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因为自身的成功经历使他们懂得,一个人的终极成功并不容易,它需要极强的综合能力(这个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恰恰是有些自己平凡、平庸的家长(自己还不甘心)对孩子反而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甚至个别人采取暴力(语言或行为)手段逼迫孩子。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家族社会阶层的晋级,那是几代人前仆后继,不懈努力造就的结果,不是一个人(只靠学习好)单枪匹马作战就能打翻身仗的(只能是上有好转)。
04
有些孩子长大以后,在精神世界里,与父母早已没有了交集,尤其是自闭的,抑郁的、甚至是自杀的青年,基本是与父母没有思想交流,彼此除了有血缘关系,根本无法走进对方的心灵(遇事就互相埋怨),各自有各自的价值观、生活观,和交往的圈子。
孩子有时先意识到这个差异(精神上早已成陌路人),而多数父母意识不到,还想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干涉和影响孩子的一切决定和判断。如果孩子不按其要求做,就会喋喋不休,最终耗掉孩子的耐心,使孩子与父母对抗(也有隐忍妥协的)。
面对“逼婚”,“逼生”,“逼相亲”等各种“逼”儿女的父母,他们的儿女不能用痛不欲生来形容,也是心里压力极大的,不快乐的。怎么办?我认为:即不要违背内心地顺从父母,也不要硬对着干,最好是与父母打太极;如果自认为功力还不够,那么就先保持精神与身体上的距离,暂时表面嘘寒问暖式的交往,深层次问题暂缓沟通,等到足够有自信了,再与父母交流或摊牌。
父母由于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老(不仅身体,还有思想),孩子因为成长而变的视野开阔,能力越来越强。新陈代谢、新老交替,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道理、规律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