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喜欢运动的小伙伴一定知道,运动前运动后需要拉伸。那你知道拉伸究竟有什么作用吗?通俗的来讲:减轻肌肉紧张程度、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增加组织温度、减少疼痛、防止运动拉伤等。关于拉伸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都不尽如人意。然而,最近一些精心设计的研究表明,坚持拉伸能增加力量、缓解疼痛。一些研究甚至表明可以通过拉伸来防止在不同运动中的受伤。关于拉伸是否能加快肌肉恢复,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定论。
拉伸一般来说可以分为静态拉伸,动态拉伸,弹振式拉伸,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静态拉伸的适宜时间为10~30秒。30秒或30秒以上为佳,不要拉伸至肌肉疼痛,拉伸到有不适感即可,这可保证获得静态拉伸的最大收益,静态拉伸是缓慢而持续的,由于动作和缓不易产生牵张反射,所以较其他拉伸类型来说安全程度更高,静态拉伸可以作为一项的“普适性拉伸”,可以安全有效的发展柔韧性(静态柔韧性)。但有一些研究显示,静态拉伸可能会降低力量,力量耐力,速度,爆发力,反应时间与动作时间。小伙伴们可以这样理解,把肌肉当成橡皮筋,静态拉伸就是缓慢拉长橡皮筋,被拉长的橡皮筋需要一定时间恢复张力。所以训练前要是采用静态拉伸的话,会对训练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训练前不推荐静态拉伸。
弹振拉伸包含积极的肌肉发力过程,比如,练习者有节奏的拉伸腘绳肌群(大腿后侧):身体前屈拉伸一次,反弹,再继续,这就是弹振拉伸。弹振拉伸可以作为准备运动前的热身,但弹振拉伸可能会损伤肌肉或结缔组织,尤其是经常不运动的人群或者身体有旧伤的人群,弹振拉伸容易引发牵张反射,会阻止肌肉的伸长放松,降低拉伸效果,也易引起损伤。例如:坐姿体前屈动作采用弹振拉伸,练习者上身由垂直位快速伸展到踝部,然后反弹至开始姿势,每次伸展都对身体后链带来较大的压力,不适合大腿后侧或下背部有伤的人群。适用于运动员,快速激活肌肉。一般训练者,不推荐。
动态拉伸是一种功能性伸展练习,运用专项化的动作为身体做好准备活动,强调专项化的动作而不是个别肌肉,这种练习可以最接近的复制专项练习所需要的动作。比如高抬腿模仿了冲刺跑中的提膝动作。动态拉伸和弹振拉伸看起来相似,然而一系列关键的差异改变了他们的效能,动态拉伸避免了弹振拉伸的负面效果,它避免了弹振,更易于控制,受控的关节活动幅度普遍小于弹振拉伸。动态拉伸有几个优点: (1):与静态拉伸相比更显专项化,能更好的改善动态柔韧性(区别于静态柔韧性),更好的模仿运动形式,提高专项训练所需的关节活动幅度。(2):能更有效的提高肌肉温度,而不像静态拉伸那样,可能会降低身体温度。(3):多个关节的活动能整合到某个动态拉伸动作中,类似于专项的复合运动形式,因此动态拉伸具有时间效率,这对有限的训练时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4):动态拉伸中的肌肉不像静态拉伸那样,伸展中的肌肉并不是放松,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行关节幅度活。(5):动态拉伸提供了动作组合的机会,体能教练可以根据需要在准备活动中进行丰富的动作组合。推荐训练前使用动态拉伸,训练后使用静态拉伸。
起初PNF拉伸作为放松肌肉的神经肌肉康复计划的一部分,现在被延伸用于运动员的柔韧性训练。PNF需要同伴来配合,它优于其他拉伸方式的原因在于激活了肌肉抑制(自主抑制和交互抑制),效果更好。简单来说,先缓慢拉伸目标肌群,感受到一定张力后。保持住,此时有同伴的话,同伴辅助拉伸,你施加一定力与同伴对抗。没同伴,你主动收缩拉伸肌群与自己施加拉伸的力道做对抗。原理如下。。。自己使用拉伸效果非常好,强烈推荐。
两个重要的本体感受器肌梭:位于肌肉内部的本体感受器,对于肌肉伸展的速率与长度变化产生感觉,一旦侦测出快速伸展,肌肉就会反射性的收缩,这叫做“牵张反射”,其作为一种为防止肌肉受到严重损伤而发生的安全防御反应,牵张反射通过引起肌肉收缩来保护并防止肌肉被过度拉伸。高尔基腱器(腱梭):位于肌肉与肌腱的连接处,感受肌张力的变化,感受器基本是抑制型的,如果感受到肌张力增大,腱梭会抑制主动肌的收缩,而这会导致在随后的被动拉伸中肌肉反射性的放松(PNF的原理之一),这被称为“自主抑制”。交互抑制:当支配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的兴奋,而支配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则受到这种冲动的抑制,例:当主动肌收缩时,拮抗肌的收缩会受到抑制,也就是会反射性的放松。(PNF拉伸的原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