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大学对外发布《关于取消郑博阳等69名2019级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公示》声称:经过校方核实,截至目前共有69人由于部分研究生新生出国、工作等个人原因,以及少数新生逾期未报到,根据湖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现取消69名研究生新生入学资格。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涉及到众多因素,且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儿,盲目、武断地将责任推到高校头上是不可取的。
当下考研的热度始终不减,报名人数的增加使得考研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湖南大学被研究生“放鸽子”的新闻自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些意外的是,相比放弃入学的学生,舆论的矛头更多的指向了湖南大学。很多媒体都用上了“最尴尬高校”、“色厉内荏”和“没落”等词汇来概括湖大的声明,言辞间颇有看好戏的意味。还有甚者将此事和去年双一流高校评估时,湖南大学作为985大学却被评为B类一事联系起来,得出“湖南大学正在走向衰落”的结论。湖大的学科评估成绩不理想,近年发展速度较缓慢是事实,但它是否该为69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而买单呢?
首先,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甚至退学是比较常见的事,应当平常心看待。这种“录而不读”现象不仅出现在湖南大学,在我国其他一些高校也屡见不鲜。查阅资料,能够很容易的找到河海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告,只是相较于湖南大学,大学的知名度和放弃人数较低。在许多年轻人聚集的网络论坛上,交流如何放弃研究生入学资格的经验帖子比比皆是,外人看来无法理解,但身处其中的学生们确实有各种各样的苦衷。
其次,研究生放弃入学更多是出于自身的考虑。能够考上研究生,意味着这些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放弃了入学。经历了笔试、面试重重考验之后,因不满意学校而放弃入学的人是极少数,现实的束缚和对未来的顾虑是大多数人放弃的原因。比如:有了更好的出路,优先选择了出国或就业;高等教育学费高,无法承担经济上带来的压力;对研究生教育产生怀疑,害怕因课程水分多、导师刁难而导致难以毕业……由此可见,高校的吸引力固然有影响,但研究生放弃入学不能全怪在高校头上。
国家规定研究生开学两周未报到者按自动退学处理,显然是为想继续参加研究生考试或有其他打算的准研究生们留了一扇窗。但是,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不代表这种失信行为能够被认可,“录而不读”是对自身长远规划的缺乏,是对其他竞争者的不公,更是对教育招生资源的浪费。
制度应将尊重自由选择和惩戒失信者结合起来,面对这样的局面,比起唱衰高校,更应该督促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建立更完善的招录机制来规避新生“放鸽子”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