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庸","中"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静态的理念状态,持守中道,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精神上,任何事情不会大悲大喜,表现得比较平和从容,有所克制,没有极端反应,就是"中"的体现。现象上,比如1米长的杆子,0.5米就是"中",中间的位置,不偏左也不偏右,公正公平。
第二层是动态的表现状态,致于中道,比如射箭,正中靶心,"中"是动态词。"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就是达到,节既是节制的态度,也是关键的节点,节制之点,就是0.5的靶心。中原地区人讲话,说中不中?中!中了就是这第二层的动态。
"庸"也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原则的"庸",持守不变的原则,就是庸。不变是对近于永恒理念的形容,常久之道,持守常久的"庸"道。
第二层是行动的"庸",把前一层常久的"庸"道付诸行动,变成实践,变成平常的行为。平常之道,平凡而平常的去实行即是"庸"道。
冯友兰在他的哲学里提出过两个概念:真际和实际。真际比方理念际,实际比方表现际。简而言之,"中"如冯氏哲学中的真际,"庸"如冯氏哲学中的实际。有恰当的真际理念的指导,才能有适当的实际表现的行为。
"中"是道,"庸"是行,"中庸之道"合起来是什么状态?是"和"的状态,亦即"和谐"之态。
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说:“明道(程颢)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这就是修行中庸之道后达到一定境界的表现。
儒家的核心价值: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五常(仁、义、礼、知、信);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价值中存在着极大的内在冲突,比如三纲中的"忠"与"孝"的冲突;比如五常中"义"与"信"的冲突;比如八目中"正"与"冶"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儒家提出了两个字:"忠恕"。中庸之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忠恕"的基础上为达到三纲五常八目提供的一条"和谐道路"。
换言之,就是"中庸"的提出不在于中庸本身,而在于以中庸的精神和谐的去实行儒家的思想,和谐去实践"忠恕",和谐的去实现三纲五常八目的追求。
所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因为君子有理想有追求有原则,而小人是没有的。所以,"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原则,领略不到和谐的精神,是无法理解"中庸"的追求的。
2018-9-12于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