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姑娘回家之前,我千叮咛万嘱咐让她给我带山药鸡。结果由于她的行程问
题,我再一次与山药鸡失之交臂,之后我与她发生了以下对话。
:“干嘛一副失恋的样子?”
:“因为我没有吃到山药鸡。”
:“在成都没吃过?”
:“没有。”
:“成都没有卖的吗?”
:“没有。”
:“不可能吧。成都吃的那么多,还找不出一家卖山药鸡的啊。”
:“可我就是没有吃过啊!”
随后“悲痛欲绝”的我只好去校外撸串解馋。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成都”成为了人们中“吃”与“玩”的代名词。来过成都的人,估计在返程的路上就会计划下一次再来时要吃什么了,要玩儿什么了。“只有没吃到,没有吃不到。”这是大多数人对成都的印象。社交网络上布满了关于成都的消息,这里的美食,这里的美景,还有这里的美人。这是一座有魔力的城市,从味到胃都让人念念不忘。
这是一座适合私奔的城市。这座城市有着博大的胸襟包容着一切善意的文化与信仰。在这里,肤色,人种,地区,语言,都不会成为人们生活的标准与障碍。我亲眼见过几十岁的老人和金发碧眼的背包客坐在茶馆里鸡同鸭讲。场面十分滑稽,可彼此竟然乐此不疲。我自己也曾经和一位会四川话的美国黑人朋友交流过,过程之艰辛简直无以言表,他一直对自己的四川话充满信心,可我依然觉得他那一口四川话充满了墨西哥鸡肉卷的味道。
我家楼下的烧烤摊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在经营,一般十一点收摊。但有一段时间这个时间会延长到凌晨一两点,再后来,又恢复了正常收摊时间。出于好奇,有一天我问俩人中的妻子为什么前段时间收摊那么晚,妻子说因为有几个外地的游客,前两天都在快收摊时才来,后来为了方便那几个人,两口子干脆将收摊时间改成了一点。一月的成都,小俩口可以为了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在寒风中等到深夜。这种人存在的本身,就让我爱着这座城市。
成都的天气任性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春秋?成都是一个没有春秋的城市。风晴不定。除了大晴天,其余的都叫做:破天气。每一个晴天都是假期,太阳一出来,前往近郊的高速路一定会被堵得水泄不通,市区内也会出现慵懒的氛围。因为没出城的人心都跟着在路上呢。对,我们就是这么爱晴天。
学生时期我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情就是每逢上课必是晴天。我一度认为上学的孩子是不是受到某种诅咒。因为与之相对的,放假日老是刮风下雨没太阳。后来发现这与放不放假没关系,盛夏时节,天气总在暴雨与暴晒之间随意切换的。看,就是这么任性。
有人说,成都是一座很休闲的城市。我想是吧。至少在它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之前是的。那个时候成都最出名的还不是美食,还没有高消费的太古里;有着两元钱一两的担担面以及不用充钱的公交卡。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座城市开始了改造。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国际品牌纷至沓来,基础建设马不停蹄,来往人群络绎不绝。于是这座城市飞速地发展了起来,成为了现在的它。排除纯粹旅游的路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拥簇的建筑,拥挤的道路,拥堵的交通;繁忙的工作,繁忙的学习,繁忙的社交。这才是当下的成都。
相比其他城市,成都是一座靠“吃”撑起来的城市。这座城市的人将无限的智慧用在了“吃”这个方面,并且还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成都的周末,各路餐馆人满为患。不论你来自哪里,吃冷吃热,吃甜吃辣,成都可以满足你的全部需求。身在成都的人,离开它,哪怕一刻也会如坐针毡。不管承不承认,你的胃是不会撒谎的,因为它记得这座城市的味道。所以不论走到哪里,吃不到地道的川菜都让我等备受煎熬。因为我的城市对于吃要求极高,从不将就。
这就是我的城市。古老而神秘,忙碌而清闲。最重要的是,无伦它的天气有多糟,我们都可以在吃到心仪的食物之时原谅它。
有生之年,带上你爱的人,踏上这片土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