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随遇而安和简单生活的我,越来越喜欢幽静的地方,如林间小道、空旷的田野和图书馆。
现在周末休息时,去得最多的,是离家不远的图书馆。图书馆不只安静,还有无数的宝藏。这些宝藏都是免费的,完全可以按需而取,不必担心自已囊中羞涩。递出身份证就可以带几本精挑细选的书回家。
常常忘记按时归还的我,偶尔可以碰到免去几毛钱逾期费的机会。每到这时,我总会暗自高兴,就像小时候偷吃了家里的花生米一样。
小城有图书馆吗?一次能借多少本书?这是我一位朋友每到一个地方小住,习惯性要问的问题。有次她想跟我回老家,也问了我一样的问题,我竟一时答不上来。打电话问老家的老同学,才知老家的图书馆早就没了,连书店都没了。
我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书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很多朋友喜欢这简便快捷的电子书,越来越多的“低头族”盯着自己的手机,动动手指阅读手机屏幕上的文字,时间久了,不但觉得累,还伤了眼。
我对传统的纸质书更有情感,除了喜欢购书回家阅读,还爱往图书馆里跑。只要踏入大门,进入文山书海,大家自然就变得举止文雅,恬静美丽。书让人着迷,人沉醉其中,眼里尽是动人的画面。
我居住的城市有两个图书馆。一个在新城区,五层楼满满的都是藏书,看书环境好,有舒适的空调、明亮的灯光、容纳上百人的阅览室,还有供单人看书的隔间。因为离我家有点远,我很少去。
住在新图书馆的麦子约了我几次,说去了可以见个面聊天,还可以多借几本书回家看。后来我想,图书馆不是聊天的地方,去了见面怎么可能不说话?虽然凭身份证可以一次借十本书,可我做不到一个月看完十本书。
看书比较慢的我,选择去了离家近的梁球锯图书馆。那儿有三层楼,每层都有阅览室,一个大电脑室供大家使用,还有儿童读书室和成人阅览室。馆内有个中心花园,几棵长得枝繁叶茂的大树,金鱼池边种着花红草绿的植物,映衬着古朴的建筑,富有书香气息。
一位离开顺德,回到北方工作的朋友欣儿,她以前常来这图书馆。每次借三本,大约三天就看完。所以我总看见她提着个大挎包,脚步匆匆地往图书馆方向走。
那段时间我跟着她读了些书,有时候从她借的书里拿一本看,我还没看完一本,她就要去更换了。好多故事或小说只看了一半,有时想起,觉得可惜而美好。
前些日子,她打电话过来,说怀念那段埋头读书的日子,想吃顺德的煲仔饭了,还不忘取笑我两句:“你读书还是慢得如啃硬骨头吗?”
“能改得了吗?就像你改不了几天不去图书馆就难受一样。”我笑着答。
我的另一个好友,梅子也曾经是那里的常客。那时候她为了考取律师资格证,三年如一日地按上下班时间到图书馆看书。
有次在小区门口见到她,瘦得几乎认不出人来了。原是胖妞的她,每天走几公里到图书馆苦读,硬生生瘦了20几斤。
看着清瘦的她,我心疼地说:“为了律师证,你真是拼了命了。不是说时间紧吗?怎么舍得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路上?”
她苦笑了一下说:“也就在图书馆那样的环境里,我才能坚持这三年。”
现在梅子天天忙着帮人打官司,月工资超过我的年收入。忙得没有时间去图书馆了,也没有时间和我见面聊天。但只要有事,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对方。
每到寒假暑假,图书馆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忙于工作的家长,根据自己上下班的时间把孩子送到图书馆,让孩子在图书馆里安静地看书,下班时才把孩子接回家。
谁说吵闹是孩子的天性?在图书馆看书的孩子就很乖巧,他们一个个手捧着书,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专注而入迷。从他们脸上露出的不同表情,可以想象书中故事所呈现的喜怒哀乐。
现在,我也爱往图书馆跑了。一边走路过去,一边戴上耳机,听经典短篇小说。无需脚步匆匆,只要方向正确。
其实家里也有一个20平米的书房,书柜里有许多我没看完的书。可我感觉在家看书跟在图书馆看书有许多不同。在图书馆里,看着别人那么专注地看书学习,我能好意思拿出手机刷朋友圈吗?我能像在家那样一会去阳台看看那朵玫瑰花开了没有?那个丝瓜可以摘了吗?冰箱里有什么好吃的?……这些懒、散全都会自然消失。会让我不自觉地沉浸在书海里。
记得前阿根廷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说过:“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是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当我们步入其间,就如步入一个不分富贵与贫穷,没有上下级之分,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复杂人际关系的天堂。随手捧起一本书阅读,红尘名利,世俗宠辱,都消融有寂静的流年里。
寂静的流年里,阳光洒入窗台,窗台前的你我,正翻开文字背后藏着的幽深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