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剧《甄嬛传》的热播,引发了新一轮关于职场的热议。剧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跌宕起伏的剧情,成了各个年龄段人群最受欢迎的谈资。有人说,它就是古代版的《杜拉拉升职记》,也有人说剧情阴暗,更有人说相当励志,甚至还有人把身边的同事和剧中人物对号入座。当然,就更不排除有人想把剧中的阴谋诡计照搬到现代职场的可能性。
无可否认,现代职场中也的确存在某些不良现象,但当今更是一个比努力、比付出的时代。不管能否站到宝塔顶端,只要不放弃,你都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空间,不会像封建社会一日为奴终身为奴,除非机缘巧合才能翻身。至于说剧情阴暗或是励志都各有道理。那么,道理在哪儿?如果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关于阴暗的说法是成立的。因为它强调在个人身上寻找病灶的来源,这被学者称为“特质取向”。倘若从社会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则更关注病态行为如何被社会环境制造出来,这是“情境取向”。别的暂且不论,能够生活在社会临床心理学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幸运的。随着学术的进步和完善,我们在理解人性和人的行为时视角可以更开阔,思维可以更全面,既不会高估特质,也不会低估情境的因素。
以《甄嬛传》为例,若只从个人因素来分析还远远不够,也难免以偏概全,还要从时代背景、主流文化以及当时的婚姻制度等社会因素来分析。在一夫多妻制的封建时代,就连普通家庭中正室和妾室之间的矛盾都无法避免,甚至不可调和,更何况美女如云的后宫?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不好色,他们谈着貌似天长地久的爱,却带了一颗防贼的心。因为拥有三千佳丽的庞大资源,注定他对任何女子的专宠都只是暂时的。今天宠冠后宫,则富贵加身;明天翻脸无情,则屠刀相向。君恩无常呐。更何况人无十年好,花无百日红。一旦失宠,莫说普通女子,就是皇后也无可奈何。“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帝王不谈情感,只玩儿情绪。所以,总会有源源不断的新人来取代往日宠极一时的佳人。皇帝一旦宠幸别的女子,自然会让其她妃子产生强烈的嫉妒和不满,这是一种正常的自卫心理反应。她们往往会把怨恨发泄到受宠的女人身上,对其进行种种残酷的迫害,这便是在扭曲甚至是畸形变态的妒忌心理的驱使下的报复行为。
别看平时一个个弱柳扶风,一旦她们拥有权力和机会处决她们长期仇视和怨恨的人,其攻击性心理会表现得异常明显,残忍性心理特征甚至堪比暴君。但报复的行为最终伤害的只能是别的女人,只要这种婚姻制度不灭亡,所有女人都是受害者。
在《甄嬛传》中,想必大家对剧中人物善恶的转化以及人性的复杂和脆弱都会有各自的见解。我在看这部剧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心理学家津巴多所主持的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他认为,人们在理解他人的行为时,都倾向高估特质的重要性,而低估情境的因素。这个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心理动力运作过程,包括去人性化、去个人化、被动面对威胁、服从权威、自我辩护和合理化等等。被试者是一批自愿应征、经过严格筛选且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被随机分为狱卒和囚犯两组,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中。结果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在6天后终止。因为被试者很快就出现了行为变异,狱卒变得残暴不仁,囚犯频临心理崩溃。这个实验最大的成果就是发现了诱发好人为恶的“情境力量场”。而身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情境力量场”,才能“最完善地抗拒、避免、挑战及改变这类负面情境的力量,”才不至于因为个人的回避或参与,而让集体的恶走向极端。唯有如此我们的人生才有阳光和希望,生活才有奔头。后宫恰恰正是这样一个情境力量场。只要进入这个怪圈,就没人能逃脱其魔掌。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后宫如此盛产怨妇、泼妇和毒妇了。
想当初,甄嬛刚进宫时也是一枚小清新。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甚至连职业目标都是:愿得一人心,相守到白头。而她最大的优势并非貌美如花,要知道后宫从来就不缺美女;也不是接近皇上已故爱妻的外表,这只能是引起关注的一个契机。况且,她既不像华妃风华绝代,又系出名门;也不似皇后心机似海,家族又是皇后专业户。那么,她凭什么就能由一个新人晋升为位高权重的后宫一姐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契机虽不是决定性因素,却是关键因素。对于有进取心的人而言绝对是个登天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