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的EMG分型、分级及手术设计
治疗:手术:痉挛肌肉选择性切除术:选择性切除痉挛肌肉的手术入路为颈后项线中外1/3交点至颈6棘突旁开2cm斜切口。按照术前检查结果确定切除的肌肉范围。侧屈型切除屈向侧痉挛的头夹肌、颈夹肌,全切或部分切除肩胛提肌和斜角肌。后仰型切除颈后双侧痉挛肌肉。前屈型切除双侧胸锁乳突肌。该术式创伤大,易复发,已少用。
副神经切断术:仅适用于以胸锁乳突肌痉挛为主的sT。以胸锁乳突肌前缘平下颌角水平为中心做斜切口,沿胸锁乳突肌内侧间隙分离至该肌后缘,游离出副神经,上至二腹肌。用神经刺激器证实后予以切断。若保留斜方肌分支,应将胸锁乳突肌切开,分离出该分支并保护
。对患肌已肥大者,同时可切除该肌肉的上l/2[s“01。对于前屈型sT,病组中确有一部分病人仅行双侧副神经切断术收到可谓终生疗效,然而复杂病人即使加颈2—4前支效果甚微,较其它术式低口。
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Selective Peripheral Denervation,SPD)外科治疗ST有两种去神经术式,即硬脊膜下神经根切断术和硬脊膜外周围神经切断术(SPD),两者各有优缺点。由于颈部肌肉主要受C1一C6脊神经后支支配,Betrand认为行SPD时C1一C6后支均应切除,支配肩部和臂部肌肉的前支应予以保留. SPD切口自枕外隆突至C6棘突。切除C1一C6后支后再电刺激小关节侧面的整个区域,进一步寻找痉挛肌肉,予以切断支配神经。
一般情况下,为避免神经再生导致肌肉再次痉挛,可电凝神经断端。SPD较硬脊膜下神经根切断术并发症少,但不能解除由脊神经前支支配的痉挛肌肉,脊神经后支不像硬脊膜下神经根那样集中,单一后支切断很难做到彻底解除痉挛。[4])(Xinkang Chen.Spasmodic torticolli。.Fune Neur。urgy.2005,33.73.) Taira改良去神经术式,通过切断硬脊膜下C1、2前根、硬脊膜外C3一c6后支和对侧副神经胸锁乳突肌分支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目前国际上主张行SPD手术时不能切断C1一C2前支,若切断可造成颈部自由旋转功能受限,颈部的稳定性下降,吞咽困难,颈肌萎缩,颈肩痛,颈部皮肤感觉麻木等副作用。
立体定向脑运动核毁损术:基底节内各个核团都作了尝试,包括福雷区、未定区、苍白球、丘脑及cajal氏核,但手术结果都不令人满意,手术有效率低。若要取得很好的疗效则必须作双侧毁损术,但双侧丘脑毁损术后会并发语言障碍、偏瘫、偏身麻木等并发症。
鞘内泵入巴氯芬疗法(Intrathecal baclofen,ITB)巴氯芬治疗sT的机制是在脊髓平面与GABA—B感受器相结合,减少钙离子流人突触前终端,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在埋藏药泵之前应作巴氯芬疗效反应试验,显效后方可植入泵。将导管从腰椎水平放入蛛网膜下腔,在电视屏幕监视下将导管尾端置入C1一C2水平。ITB的副作用包括倦怠、嗜睡、注意力下降、颈项肌张力降低、解尿踌躇等,剂量过大或突然停用会出现呼吸抑制、意识丧失、癫痫、肌肉痉挛加重、心跳加快、发热等。ITB是一种非侵袭性治疗手段,对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十分有效,最大的优点是可将药量滴定在肌强直缓解水平上,缺点是药泵带来的并发症和巴氯芬的副作用。
副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Freckman等认为ST与副神经根受血管压迫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面肌痉挛或三叉神经痛相同。但后来通过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观察发现,手术效果不肯定。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为单一神经受累,而痉挛性斜颈则牵涉到多条神经,这可能为手术效果不肯定的原因。
Foerster-Dandy手术,双侧硬脊膜下C1-C4脊神经前根切断术及副神经根切断术。该手术没有区别责任肌肉及非责任肌肉,均采用切断神经,使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而麻痹,停止痉挛,导致很多正常肌肉功能的丧失,术后并发症较多,如头的自主旋转能力丧失、吞咽困难、肩痛等,同时由于只切断了C1-C4,而支配颈部肌群的为C1-C6,可能会导致痉挛肌肉未完全去神经支配,术后仍有痉挛。现此手术基本不用。
Foerster-Dandy改良手术,即后正中入路,硬脊膜下双侧副神经、C1脊神经根切断、C2-C4脊神经前、后根选择性部分切断术。根据临床分型主要责任肌肉的主要神经支配及病情轻重决定切断副神经根及脊神经前根情况,切断比例30%一100%;以神经肌电刺激仪刺激需选择性部分切断的脊神经后根小束,观察相应责任肌肉的收缩并记录阈值,小的刺激电流即可引发相应肌肉收缩为阈值低,选择阈值低的小束予以切断,切断的比例根据临床分型、病情轻重及相应前根切断情况决定,一般为15%一70%。术后患者虽不可避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颈无力、耸肩无力等,一般经复训练后症状可见好转,对生活无明显影响。
痉挛性斜颈属祖国医学头摇范畴,俗称“摇头风”。中医辨证为外邪侵袭,营卫失调,太阳经输不利,津液不布,筋脉失养。
古方止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