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对白描时机的最佳选择,使他的文章获得最佳效果。
在他的作品中,关键性人物上场的时候,白描的效果最好。并且当叙述由伏到起,由缓到急的转折之处,进行白描最为适宜。因为人物上场,是给人第一印象的时候。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印象”(即“初念”)往往最为顽固。
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与描写多少没有直接关系,重要的是抓住人物的特征。而鲁迅散文里的白描,尤其能抓住局部特征——最富于个性的特征,写出基本印象里感受最深的一点,所以能以三言两语,勾出魂魄来。如《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的肖像描写,“夏夜睡时呈‘大’字”。散文《范爱农》里描写的范爱农,也只是“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
局部特征的描写贵在准确,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鲜明的个性,才能“以一目尽传精神”。
鲁迅先生散文里的白描,尤其能够抓住人物行动的一瞬,因而显得那样有生气。如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他写先生念书,读到高兴入神的时候写道“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只用这么几笔速写,先生读书入迷的神情就跃然纸上。
德国著名美学家莱辛说:“我发现荷马只描绘持续的动作而不描绘其它事物,他如果描绘某一物体或个别事物,只是通过它在动作中所起的作用,而且一般只用它的某一个特点。”鲁迅先生是深谙于此的,所以他在散文里进行白描的时候,往往只追求一个特有的动作,就把人物的品质和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一般的白描,多为客观性的描述,或者说作者的感情比较隐蔽。鲁迅先生散文里的人物,都是作者有感而写的,在极为精炼的几笔白描里,看出是深情的结晶,字字合情,声声有爱。
鲁迅先生的散文,涉及人物不少,描写却不太多。而一旦描写——信手白描,就使人物呼之欲出,一息永存。
鲁迅先生说:“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