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片名:秋刀鱼之味(1962) 导演:小津安二郎
北京,出租屋
电影看毕,发现秋刀鱼并未出场,唯一有“鱼”现身的,是40周年同学聚会上,风烛残年的老师对鳢鱼感到很新鲜,又赞不绝口。本片更日常的吃食,是晚归的父亲推开玄关,女儿留下的一碗茶泡饭;或是三位老友相聚,老板娘给熟客带笑端上的清酒。
若提起小津,我脑中构建的第一个场景就是,低机位的摄像机对准不大的空间,一家人围坐矮几,吃饭或轻声谈笑,背景是日式的玄关。
很少有电影能给我淡淡的又隽永的观感,但“小津调”就是。这位导演曾亲历战场,但喜拍战后的日本家庭,光是嫁女题材就有《麦秋》《秋刀鱼之味》《秋日和》等;他总将摄像机架得不远不近,不用淡入淡出来切换镜头,手法很“硬”,画面却很熨帖。他称自己“只会做豆腐、不会做猪排和咖喱饭”,电影叙事平稳,缓慢,就像永远缓缓流淌的配乐和总是以恰当的距离凝视着人物的固定镜头一样。
《秋刀鱼之味》里,父亲回家,先朝屋里喊:“门可以关起来了吗?”女儿的声音传出:“可以啦!”父亲关门。
大儿子一家要出门,镜头静静地等在过道,然后是邻居先露脸,取了牛奶和报纸,关门,过了一会儿,大儿媳才出来。
酒馆,父亲曾经的下属请老板娘放起战时的“进行曲”,并踏起了步子,镜头切换,老板娘也笑着挥起了手,轻轻摆头。
有多久没看到这样絮絮道来的真正家常了呢?上述细节没有显著的功能性,不为伏笔,不为塑造人物,小津拍下这些,只是因为生活本就如此。《豆腐匠的哲学》里有小津的战场信,里面一句是:“如果也能吃到秋刀鱼,那就无可挑剔了。”战场上的小津想念秋刀鱼的滋味,而看到小津电影里的家常细节,我就会想起烤秋刀鱼的样子:不需多加佐料,放在小火炉上,慢慢烤,慢慢等,秋刀鱼就会发出“滋滋”的味道,香味溢出。
电影开头,父亲的老友便来说媒,父亲本来不为所动,直到同学聚会时,发现同样丧妻的老师女儿大龄未嫁,便开始担心自家女儿,时时絮叨。之后,他询问女儿的意见、托儿子问女儿的意中人、再找朋友给女儿相亲。其间,还有大儿子一家商量买高尔夫球杆、父亲与老友相聚喝酒、父亲与战时下属聊天等等场景。这么来来去去,再下一个镜头,盛装的女儿竟就要出嫁了。
小津电影里的女性不论年纪,似乎常长着一张笑脸。他御用的原节子如此,本片中的女儿、大儿媳、父亲办公室的职员、父亲朋友的年轻妻子、酒馆的老板娘亦常带笑。女儿除了听说喜欢的人已有对象时偷偷抹泪,在片中几乎总是盈盈笑着,勤奋,好脾气,让观众也不自禁地开心。
他的电影喜欢留白,《秋刀鱼之味》中,从相亲到结婚,我们甚至不知道女儿路子的新婚丈夫长什么模样;只在一开始,老友河合向他介绍:29岁,医科毕业的,在学校当助理。但电影又给人感觉很饱满,片中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似乎一直都那么温温柔柔。
本片手法克制依然,结尾处是少数例外——女儿婚后的晚上,父亲和老友喝酒,先行离去;又去那位老板娘长得很像已故妻子的酒馆小酌,很晚回家。他到家时,大儿子和儿媳起身准备走,父亲问:就走了吗?儿媳甜甜笑答:还会经常来的呐。大家告别,小儿子也上床入睡。这时,音乐突然高昂地悲伤了起来。镜头对准家中的楼梯、高脚椅、穿衣镜,然后是父亲的侧脸。他的眼中似有泪花。然后他走进厨房,坐下喝水,镜头拉远。全片终。
秋刀鱼是日本的报信鱼,在俳句中与“秋”有莫大关联。《秋刀鱼之味》里丧偶又嫁女的父亲恐怕也有类似的秋风寥落之感。自打算给女儿相亲起,身边人便不断好心提醒他:这样,以后你就寂寞了呀!可是,又有什么别的办法呢?影评人汤祯兆曾评价,“《秋刀鱼之味》的平山有儿有女,结婚了的儿子和媳妇也孝顺体谅。但纵然上下都是彬彬守礼的好人家,同样无法减轻老人晚年的孤独难奈。女儿路子出嫁的送别,倒不如说是对老人的告别。因为平山周平的痛苦没有什么不幸加诸身上,于是更强力说明了生途悠悠的折磨。”
父亲身着笔挺的西装到酒馆时,老板娘问:今天从哪里回来?葬礼吗?
父亲抿着嘴微笑:嗯,也可以这么说。
女儿终于出嫁了,独留父亲品味的,就是暮年的哀苦。如同小津在写《秋刀鱼之味》的剧本时,留在日记里的句子:“春天在晴空下盛放,樱花开得灿烂,一个人留在这里,我只感到茫然。想起秋刀鱼之味,残落的樱花有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莲的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