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海牙之后,文森特又回到了父母身边,现在父亲被调到了纽恩南小镇做牧师。文森特打算在纽恩南定居下来,继续他的绘画生活。
文森特有时去田野上画风景,有时画农民或者纺织工人。这个阶段,出现了个叫“玛高特”的女人,整天跟踪着文森特出去画画,对他的痴迷的爱慕着。玛高特是个快40岁的女人,大半辈子还没有真正的谈过恋爱,她一直在寻找等待着毕生挚爱,直到她等来了文森特。文森特从玛高特身上得到了从未有过的热情,被奋不顾身的爱所温暖的感觉。玛高特每天都陪着文森特外出画画,对他的爱有增无减,日久生情,梵高也渐渐接受了玛高特突如其来的爱。在书中,这样描写梵高对玛高特的感情:
他爱她不像爱乌苏拉和凯那样,他爱她甚至不像爱克里斯丁。但是,对这个那么温顺地躺在他怀里的女人,他却怀有一种非常深切的同情。
他们决定要结婚,但是立即遭到两个家庭的反对,反对的原因就是文森特无法自食其力,没有稳定的收入来养活妻子和家庭。在玛高特家人的眼中,他是个失败者,做过画商、教师、书商,学过神学,还当过福音传教士,但没一样成功的,做什么都没有长性,就像一个游手好闲的流浪汉到处漂流。整天画画在他们眼中不是什么正经事业,也不是什么才能,画了那么久还没有卖出去画,更是被他们看作又一次注定的失败。从那以后,玛高特被家人阻止在和文森特来往,而多年抑郁生活对玛高特本身就有影响,她的神经不强健,身体也不好,她已无力再与家人抗争,作为一个四十岁的中年妇女,她也没有力气再与命运抗争。或者说,当爱情被剥夺以后,她对生命也已是绝望。
一天下午,玛高特逃出家里,像往常一样陪在文森特身边,静静等着他在田野里写生。然后,玛高特服毒自杀。书中,最后没有交代玛高特是否有被抢救回来,她和文森特的故事就到此结束了,特别注意到,文森特和玛高特虽然整天呆在一起,亲吻抚摸,但仍旧没有XXOO过。
玛高特死后,文森特去租了一间教堂旁边的房子当做画室,不再与父母住在一起。因为村里人大都对文森特不友好,他们不理解他的古怪行为和生活方式,在他们眼中文森特是一事无成的Looser,是个没出息的颓废者。文森特为了不让村民对自己的厌恶而影响到父母的生活,所以搬出来找个僻静的地方自己住。
每当生活再次遭遇痛苦的时候,文森特会想起韦森布鲁赫对他说过的话,“我从来不想压抑痛苦,因为正是痛苦往往才能使艺术家最有力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在搬出去住的这段时间里,文森特的父亲因为在台阶上摔倒去世了。弟弟文森特从巴黎赶回来参加葬礼,兄弟重聚,提奥向文森特提起了印象派,在巴黎有一群青年画家,马奈、雷诺阿、莫奈、西斯莱、库尔贝、劳特雷克、高更、塞尚、修拉,他们创新出了一种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印象派”。提奥指出他现在的画仿佛停留在臻于成熟的边缘,却很难突破。提奥邀请文森特去巴黎,那里是欧洲艺术的先锋阵地,那里有来自全世界最有的才华的绘画者。
文森特并没有立即随提奥去巴黎,因为他在这里还有未尽的事情,他还没有创作出一幅满意的关于农民的作品。
在这期间,他和一家姓德格鲁特的农民做了朋友,一子两女的五口之家。德格鲁特一家都下地干活,他们种土豆、挖土豆、吃土豆,土豆是他们每顿饭的主食。文森特给这一家人画素描,画他们一家子在地里挖土豆、在屋里摆土豆、吃土豆等一系列的素描。
在这期间,德格鲁特家的女儿斯蒂恩和梵高来往很多,她经常去梵高的画室给梵高做模特,后来斯蒂恩突然怀孕了,全镇的人又都以为这种不耻的事情是梵高干的,因为斯蒂恩和梵高经常在一起。教堂的神父也跑来把这事栽赃在文森特身上,强迫他要和斯蒂恩结婚,被下这个黑锅。全村的人得知神父要文森特和斯蒂恩结婚,就更加确认怀孕是文森特干得了,但事实上,让斯蒂恩怀孕的人恰恰是教堂的执事。事态继续恶化,连教堂旁边的房子也不能给他居住了,文森特是时候离开这个生活了2年的地方了(1883~1885年底),为了在离开前能有一幅表现农民的满意作品,最后的十几天他每天晚上都去德格鲁特家里画画,等着他们一家从地里回来时他就已经支好画架等在那里,直到他要离开前的最后一个夜晚都没有创作出那副正确的画,眼看在布拉邦特两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临行前的这个夜晚或许他没有睡,他发呆思索,最后突然灵光一现,凭借记忆在画室里又创作了一幅画,他终于把它画出来了,他终于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文森特在这幅油画上题了《吃土豆的人》几个字。
一个人起初努力模拟自然,结果是劳而无功,所画得一切都不对头,后来他平静下来,凭借自己的调色板进行创造性的描绘,自然反而顺从起来,并随着他的画笔出现在画笔上。
别人以为我是臆想出来的,不对,我凭的是记忆。
出自《渴望生活》第四卷 纽恩南 8 吃土豆的人
1886年初,梵高去到巴黎是梵高10年创作生涯的分水岭,1880~1885梵高临摹练习,探索出自己的写实风格,他在最贫苦的劳动人民中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他希望用自己的画为这些底层人民表达,他的绘画色调都是昏暗的,给人或阴郁或深沉的感受。但去到巴黎之后,与印象派的年轻画家们在一起,梵高的绘画风格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特别是保罗高更的影响,色彩变得明亮鲜艳起来。在阿尔勒地区的几个月里,梵高的绘画创作进去了巅峰时期。
印象派名字的由来,是因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
1874年有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不仅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同样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经历,并且向同一的反对派斗争过。他们欣然接受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