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之一,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个节日,也是个节气。至于它的由来,不少人都只知道割股奉君,却不知道前因后果。
今天小创便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久远的故事吧~
春秋时期,晋国攻打少数民族骊戎,骊戎不敌,委屈求和,将骊姬与妹妹少姬献给晋献公。
这位骊姬生的妩媚动人,却有着蛇蝎心肠。她献媚取怜,获得了晋献公的专宠,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奚齐。
晋献公与原配有三个儿子:申生、重耳和夷吾,他们都是贤德之人,长子申生被立为太子。原本,晋献公对三个儿子都很喜爱、倚重。
在迷恋骊姬之后,晋献公逐渐疏远了三个儿子。骊姬一直有着立奚齐为太子的野心,晋献公的昏聩给了她可趁之机。
她谄言令色骗着晋献公派重耳和夷吾戍守边城,以此孤立太子申生。然而申生在朝多年,太子的地位已深入人心,人品贤能有口皆碑,所以即使糊涂的晋献公提出要废申生、立奚齐时,奸猾的骊姬“以死相谏”:“太子被立,诸侯都已知道,而且他数次领兵,百姓都拥护他,怎么能因我的原因而废掉嫡子改立庶子?您一定要那样做,我就去自杀。”
她清楚,只让晋献公因宠爱立奚齐还远远不够,要让他们父子彻底反目,最好是假献公之手杀死申生。于是,她在申生献给晋献公的胙肉中下毒,在献公面前反咬一口,说太子想提前即位,想谋害她们母子。献公年老昏庸,相信了谗言。
厚道的申生不想辩白,他怕父亲忧郁不乐;也不能逃亡,背负着杀父的恶名,没有国家会接待他,于是,他选择自杀。就这样,忠厚的申生被逼死了。紧接着,骊姬的魔爪伸向了重耳和夷吾,她捏造重耳和夷吾早就知道申生下毒的歹心,却不作为,也是想至献公与死地。重耳和夷吾知道情势危急,于是踏上了流亡的道路。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不过这些历史用在作文中可是非常亮眼呢!“骊姬之乱”可以引用为不要听信别人谗言,学会自己分辨好坏;又或者可以引用远小人,近贤臣等;“割股奉君”可以引用不忘帮助,学会感恩;或者说淡泊名利,远离斗争···
作文里可以千变万化,但看同学们怎么去运用~
创新作文大赛正在征稿,大家可以试着写写来投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