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光伏回收新路径——利废拾光调研组赴济宁高新区发改局调研侧记
为深入了解光伏组件回收管理的政策推进、实践难点与协同方向,8月24日,利废拾光调研组成员走进济宁高新区发改局,围绕光伏产业退役组件回收全流程,与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展开深度交流,挖掘政策引领与行业发展的衔接要点 。在退役光伏组件回收管理政策方向上,济宁高新区发改局负责人明确,当前重点聚焦“体系化、规范化、协同化”建设。短期(1 - 3年)目标锚定构建回收全流程监管框架,已着手梳理区内光伏企业清单,推动企业建立退役组件台账,同时,积极衔接上级部门,探索与周边区域在跨区域转运审批、数据互通上的协同机制,目前正筹备联合周边高新区试点“光伏组件回收跨区联审平台”,打破行政壁垒。长期(5年以上)则致力于打造“闭环式”回收生态,从组件生产、使用到退役处理,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追溯,让每一块组件的流向、处理环节可查可管 。谈及跨区域转运协同,负责人介绍,济宁高新区正谋划与徐州、枣庄等周边光伏产业关联度高的区域,搭建“联合审批 + 数据共享”机制。以区内某光伏企业跨区转运退役组件案例为试点,尝试建立统一的转运申报标准、线上审批通道,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让组件跨区流转更高效、监管更透明。不过,在实际推进中,仍需协调不同区域政策差异、数据系统对接等问题,这也是后续协同机制完善的重点 。在监管非法拆解倾倒行为方面,发改局负责人坦言,识别与查处存在“两难”。一方面,非法行为隐蔽性强,部分小作坊利用乡村闲置场地拆解,缺乏明显标识,难以及时发现;另一方面,基层执法人员对光伏组件环保标准、拆解规范掌握不足,证据固定、定性处罚存在专业壁垒。目前,发改局正联合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执法人员专项培训,梳理非法行为判定标准,同时依托高新区“智慧监管”平台,接入企业组件流向数据、环保监测点位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异常流向,精准锁定非法行为线索 。对于合规回收企业的支持,济宁高新区已出台“组合拳”。财政补贴上,对通过绿色认证的回收企业,按回收处理规模给予每吨[X]元补贴;税收优惠方面,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降低企业税负;绿色信贷则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光伏回收贷”,给予更低利率、更长还款周期。但在走访中发现,部分企业因对政策宣传渠道关注少、申请流程不熟悉,积极性未充分调动。后续,发改局计划开展“政策进企”专场宣讲,联合金融机构上门指导,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企业 。在数据追溯平台建设上,济宁高新区已启动“光伏组件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筹备工作,计划整合电网数据、企业生产数据、环保处理数据,构建从组件出厂到退役处理的“数据链”。为确保企业数据真实性,将引入“数据核验 + 随机抽检”机制,联合第三方机构定期核查企业上报数据,与实际组件流向、处理记录比对;同时,通过系统自动提醒、定期调度,督促企业及时上传数据,保障追溯链条的连贯性 。此外,在提升公众认知层面,发改局正联动社区、学校、企业,策划“光伏回收科普行”系列活动。走进社区,开展“家庭光伏退役怎么管”主题讲座;走进校园,将光伏回收知识融入环保课程;联动企业开展“绿色回收开放日”,让公众直观了解组件回收价值与环保意义。后续,还计划打造“光伏回收科普基地”,以沉浸式体验提升宣传实效 。此次调研,利废拾光调研组与济宁高新区发改局深入剖析光伏组件回收的政策脉络、实践痛点与创新探索。从政策设计到基层落地,从跨区协同到公众参与,济宁高新区正以“系统思维”构建光伏回收生态。未来,随着协同机制完善、监管效能提升、政策红利释放,这里或将成为光伏绿色回收的“样板区”,为行业政策实践提供“济宁高新经验”,推动光伏产业在循环经济赛道上加速奔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