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让我们写作文《长大后你想成为……》,可怜的娃我,就看有的同学奋笔疾书,也有的和自己一样抓头挠腮,于是两眼会心一笑:这哪里知道?我又不是孙猴子,一蹦蹦到20岁,再说了,除了干农活还能成为啥?要不也站在讲台继续问下一批次的娃娃:长大了,你们想干啥?
想着想着就忍不住扑哧笑了,这不就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问小和尚,从前有座山——"的循环吗?
那时没有概念的生活,对未来搭建不了框架,你问我长大了想干嘛?除了父母、乡里乡亲的刻板印象,抬头望天低头望土的实践活动,以及眼前老师的直接对比,还能有什么神秘职业?
科学家?具体从事什么?研究什么?他们吃喝有何不同?他们怕鬼吗?床底下有没有妖怪?对明天充满无知——……一切都好遥不可及——
于是盼望着长大,长大了可以离开黄土地,可以去远方,可以看一看大千世界,可以了解你究竟有没有当上了科学家?又选了什么职业?
童年在不知不觉地流失,读书考试成了一路主线,知道的理论知识越多,对自己更充满卑微,我能干什么啊?以后如何才能养活自己?有力量去勇闯江湖吗?
被动地潮水推着你前进,也越来越迷茫,即使有了工作,即使结婚生子,即使衣食无忧——
我总觉得生命中缺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让我一路奔波,忘东忘西,虽然看起来更加接近社会人的角色,可是,内心深处,隐隐作痛,到底我少了什么?
人到痛处,蓦然回首,决定重新来过。
重新发现活着的意义,重新捧起童年仰望星空的憧憬,小心翼翼地在物质文明的保护下一点一点探索,重新扬起风帆打开梦想的远方启航——
我不再轻而易举地被别人的意见覆盖,每一次听见别人怎么怎么说时,会扪心自问:这,是我想要的吗?我认可吗?如果赞同,那背后含着的共振是什么?如果有出入,那彼此对待的问题的视角有何差异?我该如何保持,或者改变?每一次认真地询问自己,都会挖掘出起心动念的根部,然后正本清源。
我不再被蜂拥而上的情绪吞噬的无可救药,尝试去拥抱七情六欲和人的多面性。每一次愧疚、羞耻、恐惧、自卑那些不被待见的感觉袭击时,会尽量和她呆在一起,一个人默默地书写,一探究竟她想表达什么?她晦暗的艰涩到底想争取什么?常常写着哭着,写着骂着,写着写着,心里亮堂了——
我不再力争上游,不再斤斤计较,不再盲目从众,不再神游物外,更多的时候,问候一下自己的身体,关注一下自己的呼吸,轻轻地随意舞动,学着轻触皮肤,慢半拍地诉说,在这琐碎细微的觉察里,竟然有知有觉地品尝到身心归位的安静——
连同最不屑一顾的小事,做起来都有滋有味。升起平常心,落地手头事,日子一天一天裸露品质——
这,真是我意外的收获啊!曾经我以为远方才有诗歌,未来才能明心,别人才是中心,当放弃外求,向内而寻,却惊喜地洞见:
原来,我想要的,老天爷早已偷偷地让我唾手可得,只是我不相信我的双眼。
我拒绝过,被生活打过脸,我怎么会甘心情愿以为当下饱满?
那些走弯的路,泥泞的乡土,那些年吃过的苦,受过的罪,还有默默无闻的不甘心,都于若干年后兑换为力量,反转人生。
所以,每当现在,再遇到困难时,都心生坚定:接受不能改变的过去,改变不想重蹈覆辙的现在,未来,走过的路说了算。
放手吧,听心召唤,带上身体,此刻最好的行动就是出发。
也愿你,对己慈悲,新生勇气,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