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还上幼儿园的时候,一次接他放学的路上一起等待买一个用气球编制的娃娃,所用气球颜色是儿子喜欢的几种。就在气球娃娃快要完工之际,一个小朋友挤到儿子前面说那个娃娃是他的,他要买,我似乎是习惯性地告诉他:没关系,我们不着急,可以等下一个。而就在此时,那个小朋友的爷爷很眼疾手快地付了钱,把气球娃娃拿走了。结果是儿子一直哭到下一个气球娃娃编成为止。而我也开始反思。
反思之前,我对儿子的灌输,似乎用了太多的“大度”教育,或者说是“忍让”教育。小朋友打了他,我会告诉他,那个小朋友不是故意的,你要原谅他。有人抢走了他的玩具,我会告诉他,你可以先玩其他的玩具。有小朋友想要他的小贴画,即使他不愿意,我也会告诉他,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最终的结果是他很不情愿地把小贴画分给他人。这样的教育似乎没有错,符合社会道德,符合大众标准,可细思量,却独独没有符合孩子内心自己的需要。
想起小董前两天的一条微博,联想起买气球的事情,突然很想说点什么。
我们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父母和学校的美德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所谓美德教育,其中一部分内容就是要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本没错,怕就怕把这单方面的教育无限扩大,甚至推到极致。思己之行,你有没有为说过的一句话或办过的一件事不停地自责,原因就是担心自己的那句话或那件事会被他人误解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你有没有因为太想顾及他人的感受而对是否或如何做某件事情而犹豫不决?或者,你有没有因为太想赢得他人的认同而放弃自己的立场甚至原则?抑或,内向沉静的你有没有因为大家认为活泼外向的性格更好而刻意让自己变的好像话痨?
过多地想要顾及他人,却偏偏让我们丢失了自己。这时候不妨放开些,说就说了,做就做了,在意你的人不会因为你的无心之举而挑剔苛责你,不在意你的人你更没有必要为此而在意,仅此而已。
人之善恶,恰如硬币之正反,兼而有之。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会在理性的调节下将善的一面示人,但同时也会和心中“恶”的一面和谐相处,让它坦然置于心中,并不为它的存在而愧疚或者自责。更何况,大多数人所谓的“恶”,并非真“恶”,只是有点不符合大众的期望或者评价标准而已,比方说自私、爱财、偷懒、贪吃、害羞、能力有限、不够优秀、不够大度、羡慕嫉妒恨等等诸如此类。看过一个案例,说是一个人每次和朋友出去吃饭都抢着付钱,付完钱后自己也很心疼后悔,但当他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后马上感觉自己很自私,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羞愧,所以等到下一次吃饭他会表现的更加慷慨大方,以此来证明自己并非自己所想的那个小气抠门之人。想来,生活中类似此人者不会在少数。
一味地屈从于他人,是对自己极大的不尊重。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而刻意表现出的“善”只是“伪善”,刻意打压下去的“恶”积压久了必然会导致“大恶”,马加爵的例子,虽然极端了些,却是典型之表现。
我们应该学习的,不是模仿他人,而是做好自己。这个自己,并非男生高帅富,女生美娇柔。这个自己,或许相貌平平,或许才能一般,没有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没有孙悟空七十二变万事皆可搞定的羡人能力,甚至没有能博得众人喝彩的一技之长,但这并不妨碍你做这个世间唯一的你。
自然万物,亦是如此,艳花不香,香花又大多不艳,又艳又香的花多不负果实,负果实的一般又无香。长短相异,各有千秋,如何分得好与坏?
你就是你。
只有先和内心真实的自己和谐相处,才会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也只有先爱自己,才能真正地去爱别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允许自己的小自私,在无碍大局的情况下,接纳自己对某些事情的小无力,即使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也让自己在诸多的不足中积极的生活,想必有这样的心境才会收获快乐。
真正让内心强大的,不是每天对着镜子像打了鸡血般地高喊:你最棒,你一定行。而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与打击后,依然能平静地告诉自己:即便如此,我依然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