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点“玻璃心”,多一点钝感力

迟钝,真的是一种不好的能力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喜欢被人夸赞“聪明”“伶俐”,而“迟钝”往往伴随着“做事慢吞吞,拖拖拉拉”的固有印象,所以我们总是习惯将自己的情绪放到一个很亢奋,很紧张的状态中来,以便可以快速的感知到周围的一切。但是精神的过度紧张,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以下的表现:

一群朋友在一起时,你总是那个能够很轻易察觉到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所以经常会被朋友们当做倾诉的对象。

总是会注意到一些很多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对周遭发生的一些细微的刺激很敏感,周围环境的异样,也会被你很快捕捉。

恢复能量的时间很漫长,尤其是经历了一天的刺激过载后,总是需要很多独处的时间来让自己恢复能量,善于使用“冷却技能”。

日常的生活中,总是很轻易的就被一些音乐、电影等作品所打动,并能够与创作者产生高度的共鸣,喜欢把别人的悲伤,归咎于自己的不足。

如果你觉得以上的话,会让你的内心产生一种“天啊,这说的不就是我嘛。”,那么,你很有可能是一位共情者,即高敏感人士。

也许有人会疑惑,高敏感使人可以快速的感知到周遭的一切,做一个共情者不好吗?

正如美国作家克里斯蒂娜·罗丝·埃乐在《共情的边界:高敏感的你,如何获得更自在》书中提出的:

“共情一旦越界,就会活得很敏感。”

共情本是一种特别美好的品质和能力。遗憾的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技巧去把控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许多共情者的高敏感能力不仅没有成为他们“天赐的礼物”,反而成了一个诅咒。

在日常的生活中,高度敏感的共情者,会像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吸收到各种情绪,而因为如此要更有意识的进行自我照顾,才能避免情绪的崩溃,避免焦虑、抑郁,甚至是情绪过度负荷造成的崩溃。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就在于如何正确的把握共情的边界,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做一个区分,正确的对待情绪,才能享受充满话力且内心平衡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于共情的类型做了划分,了解了共情的类型,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独特的能力了解的更加透彻,包括怎样去提升他们。

共情是上天赋与你的爱的能力,而不是可怕的诅咒。

如果你能掌握它,而不是为其左右,少一些“玻璃心”,多一点钝感力。

那你就能放过自己,让自己活得轻松、自在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