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的母爱将伴随一生

        虽说原生家庭的环境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但是与父亲相比较而言,母亲才是那个更具主导性的角色。

        最近在热播的电视剧《不完美的她》又重新将母爱的话题拉回大众视野。


        暂且不说剧中的两个父亲凭借暴力、虐待等手段对林绪之和穆莲生这两个孩子的童年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和恐慌。时过境迁,对于这两个人来说,她们更在意的还是母亲当年对自己的态度。

        林绪之自对童年有一丝回忆起,便苦苦追寻母亲抛下自己的真相。是母亲太狠心吗?还是母亲有什么难言之隐?不,都不是,她起初询问的便是“是我那天让她给我买了汽水所以她才不要我的吗?”“是不是我不够听话懂事,所以她才不要我的?”一句句懂事的追问让人心疼。

        而穆莲生对继父的虐待选择遗忘,唯有母亲对她的一次次漠视压垮了自己原谅并依赖母亲的最后一根稻草。她选择林绪之成为了自己的妈妈。


        虽说整部剧最后以圆满式结局给大家呈现了林绪之原谅了亲生母亲并迎接了新生活,而穆莲生也在和睦的福利院长大,并时不时能见到林绪之。但是,事实大概会是她们将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用一生去原谅母亲。

        同样是热播剧的《冰糖炖雪梨》。里面的男二喻言一直生活在母亲的控制欲里,像一个长不大的巨婴,想反抗却又被拿捏得死死的。他的母亲很爱他,然而水满则溢,很是可惜。

      《一个母亲的复仇》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上帝不可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母亲对于孩子来说都像上帝。母亲也有自己的脾气,有自己的难处以及各种问题。母亲在孩子童年时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将伴随孩子一生。

        John Bowlby的依恋关系理论表明,一个人孩童时期与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模式,可以预测出他成人后的关系模式。而这种模式,是母亲在抚养孩子过程中形成的。

        每个人在孩童时期便会对母亲产生依恋模式,分别是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那么随着孩子成长,这种依恋模式便会发酵成为安全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和焦虑型依恋人格。这三种人格也将在往后的人际交往中产生莫大的影响。

        不难理解,安全型依恋人格便是易于与他人建立较为舒服的人际关系,很少会表现焦虑,也不会过分依赖对方。

          回避型依恋人格较难与他人建立关系,即使建立了关系也会产生回避情绪以至于让他人觉得不被重视。

        焦虑型依恋人格最为纠结。他们渴望被爱,渴望建立关系,一旦得不到便会歇斯底里。但是同时他们又害怕建立关系,他们害怕建立失败或者建立关系后会失去自己独立空间。他们很难与伴侣保持一段舒适的距离,给人忽冷忽热的感觉。

        我想这三种人格的人,我都曾见识过。

        曾经有个朋友,脾气古怪,我听说过的她与她妈妈的争吵便不下数十次。每次都以冷战告终,转而跑来找我哭诉。作为一个外人,我觉得她与她妈妈的这段感情未免太过压抑。

        而重点是在她与我们这些朋友的相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占有欲和善妒,时而唯我独尊时而避而不见都让人能明显感觉出她缺乏安全感。这恐怕也是在原生家庭中与母亲的相处模式里逐渐形成了焦虑型依恋人格。

        而我们也正在用友情慢慢地去治愈她,那份安全感便是最重要的良药。


        时光如白驹过隙,终有一日,我们也将为人父母。我曾想过以后为人母时,该如何去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人格。

        每当孩子生理需求或心理需求时,我都将陪伴左右,给孩子一份安全感。当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知道不是所有人都会一直陪伴左右,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努力去完成,但是如果他真的需要,母亲都将会永远是他坚实的后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