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注意观察,会发现现在很多广告的套路已经变了,南孚电池的超长电力可以让你的孩子专心游戏,不会因为经常断电而影响专注力,某纸尿裤超强吸水力可以不必经常更换,否则会打断孩子玩耍不利于专注力培养……专注力,已经成为了大众都在关注的一个话题。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就是教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书中将专注升华到了深度工作,并且从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神经学角度分析了我们为什么要深度工作?我们该如何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深度工作的阻碍是什么?
一、深度工作是种稀缺的能力
都说专注力是稀缺资源,而深度工作却更是稀缺。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与深度工作背道而驰的社会,导致我们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驱动,都将我们与深度工作的能力分开。所以,如果我们想训练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就必须认清楚以下几点。
1、精力分散
中国很多公司喜欢模仿硅谷,只是学了皮毛不说,合理与否也不去进一步思考。
facebook的办公室打破了传统的格子间,以“世界最大的开放式房屋设计”理念,让3000多名员工在遍布可移动办公设施的4万平方米空间中工作。他竭尽所能让员工们之间有交流,以期碰撞出火花、产生新想法。
然而,付出的代价却是“精力严重分散”,周围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干扰你的注意力,尽管你当时没有感觉到,但是大脑会对干扰做出反应。
注意力是有限的,如今各大媒体、网站、自媒体都在为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而不遗余力,我们的注意力被无情地碎片化。可悲的是,当我们在探讨如何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时候,我们正在丧失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2、忙碌代表生产力
有人说我们该感谢《王者荣耀》耗尽了80%的人上升的空间,有人说有些人的低效勤奋只能感动自己。我们不屑于批评假装忙碌的人,但其实这样的人更多。
由于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复杂程度比体力劳动者高,所以也更难衡量个人努力所带来的价值,也就是说,从客观上难以衡量个体对公司产出的贡献。
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产出而表现出忙忙碌碌,实际上却是不入流的表演。这是工业时代留下来的基因——人们的手脚如果停下来,就证明没有在工作。他们将忙碌“可视化”,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法证明自己,只能投向这种传统的生产能力概念,试图在职业生活的茫然之地稳固自身价值。
3、对互联网顶礼膜拜
现在有个名词出现频率特别高:互联网➕。好像不管什么行业,不搞个线上项目就会被人说是落伍,就是老古董。然而,深度工作就是要抵制上网——这个分散人精力这个行为。
可以说,《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这本书就是在向互联网发起了挑战。互联网作为使人时间碎片化、精力分散化的“元凶”,在这本书的黑名单第一位。
深度工作很难,肤浅工作更简单;当工作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围绕肤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信念,认为和“网络”相关的行为都是好的,不论其对我们创造有价值事物之能力有何影响。
当我们能认清以上问题,我们就会对深度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深度工作的准则
“心流状态”是很多人都在追求的工作状态,现在在美国,从海豹突击队到高科技公司,都在对心流进行研究,海豹突击队就发明了一种头盔,通过控制人大脑的波使人快速集中注意力,进入心流状态。
而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的状态——这也是深度工作的状态。
深度工作有四个准则。
1、工作要深入
(1)有限的意志力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大多数人都能够意识到这种冲动会使专注于困难工作的努力变得无效,但是大多数人低估了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与力量。
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我们反复使用意志力后,就如同锻炼后的肌肉,一样会感到疲劳。
所以,为了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我们可以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习惯和固定程序。
这种特别的习惯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他们从来不为今天穿什么衣服而纠结,因为他们有很多相同的黑体恤或灰体恤。
(2)深度哲学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自己能够进入深度工作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哲学。
a、禁欲主义哲学
这种哲学将自己几乎与外界隔绝,适用于对世界的贡献是实在的,清晰的,可以个体化的群体。比如作家。
b、双峰哲学
这种哲学要求将个人的时间分成两块,其中一块用于深度追求,另一块用于其他所有事情。这种哲学适用于那些如果不在非深度追求中有实质投入就无法取得成功的人。
c、节奏哲学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投入精力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比如坚持日更就是这种哲学。
d、新闻记者哲学
对于经常能够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的老手,是可以采取这种哲学的。头脑迅速从肤浅工作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自然得来,如果是未经训练的新手,将会非常容易被周围事物所干扰或返回到肤浅工作上。
(3)安逸时光
深度工作过后,我们还需要一定的安逸时光。但是注意看电影或刷屏并不属于这个范畴,因为那同样消耗我们的意志力。古人云:闭目养神,这里的神也许就是意志力。
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当我们休息的时候,潜意识也在思考。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这就像给自己充电一样,而且如果不及时充电、让自己放松,将会影响接下来的工作效果。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所以,每天给自己安排一个完工仪式,养成这样的习惯,让自己在消耗最小意志力的前提下,从深度工作转入安逸时光。
2、拥抱无聊
如果我们想训练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就需要学会与无聊作伴。深度工作的能力并非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够掌握的,就如同我们无法一天就能够拥有完美肌肉一样,我们适应深度工作的大脑也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
(1)不断专注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有人在排队等车的时候看手机,还美其名曰是碎片时间管理,并认为自己可以随意切换分心状态到专注状态,但实际上,你一旦适应了分心,你就会迷恋于此,因为你的大脑会进行重新编排。所以我们要抵制网络(正如我前文所说,这本书在向互联网发起挑战)。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的作者要求我们,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而在这时间以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哪怕你是在工作外也需要按计划使用网络,从而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使大脑得到重新编排,最终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2)有成果的冥想
冥想和打坐一样,是一种操控大脑的能力。美国现在非常流行“冥想”,有各种冥想培训班,相关的研究也很热门,据说,参加冥想训练八个星期,就能让人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显著提高。
本书提到的冥想是有成果的冥想: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淋浴、遛狗、通勤),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其实就是机械性的任务和非机械性的任务并行,而这里非机械性的任务是需要深度思考的某专业难题。
这种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因为我们远古传下来的基因告诉我们:要避免深度思考,否则会浪费过多的能量。我们是在和自己的基因对抗。而掌握这一前提之后,我们才能开展组织自己深度思考的活动。
3、远离社交媒体
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仅凭一部智能手机便可以支持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在享受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接受互联网的驯化。就如同小麦驯化了人类一样,这是一个互驯过程。
各种工具的发明都是在延伸我们的身体功能,汽车延伸了我们的腿,照相机延伸了我们的眼睛,电话延伸了我们的耳朵。而互联网则是我们大脑的延伸,假设我们关闭互联网一个小时,相信有很多人就会出现手机分离综合征。
互联网上各大应用,都将人类心理学中任何可以使用的把戏都用于其中,它们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虏获你的个人信息和注意力,将其卖给广告商,否则你以为脸书、谷歌赚的是什么钱?
这些从我们的注意力上面谋利的公司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巧妙的市场颠覆:它们让我们的文化相信,如果不用他们的产品,就有可能落伍。
因为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不使用就有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会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而一个真正的知识工作者,或者是脑力劳动者,是一个对培养深度工作习惯有兴趣的人,就应该像技术工人一样,谨慎选择工具: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对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试问:你能做到吗?
作者提到的方法是关键少数原则,也就是二八法则。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二八法则,比如一个公司会炒掉给自己带来低利润的顾客,从而节省能量,用更好服务那些给自己公司带来80%利润的20%的顾客。
而我们放弃一款网络工具的逻辑也是如此,放弃它所能带来的小益处,转而致力于你已知的可能带来更大益处的活动。比如精进外语能力、写作能力、工作能力、增长阅历等。
如果你足够强大,可以抵御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你可以选择戒掉网络,给大脑找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仅可以是我们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同时还有可能实现: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4、摒弃肤浅
肤浅工作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可能每个白领都有这样的焦虑:如果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来做自己的工作,需要多久能够胜任?
产生这种焦虑的原因就是自己本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绝大多数都是肤浅工作。
而想要深度工作,我们就需要尊重时间:提前一天决定你一天的每一分钟要做什么。这不是限制你每一分钟都要按照任务列表来做,而是强调谋划周到。
因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大象:指人内心的自动化系统,包括内心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等;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能进行各种理性的思考。人的内心更多地是受大象的主导,当骑象人提出理性的要求时,往往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
所以如果我们不提前计划好第二天的每一分钟,我们内心的大象就会滑向肤浅工作。
以上就是深度工作特四个原则,繁忙的假象会给自己带来慰藉,而深度工作的能力却日益减少,几乎同时,物以稀为贵,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所以如果你能够掌握这种深度工作的能力,你将会比绝大多数人更加接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