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说,读书要先从小说开始读起。
读书,先读小说,要读苦难文学,可以培养孩子三大力——感知力,悲悯力,共情力。
01
感知力
通过读书,读小说,我们可以跳出自己小小的生活圈,随着书本感受完全不一样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生经历。
我们为什么要读苦难文学?
孩子不想学习,你告诉他当年爸妈是怎么通过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脱贫致富的。孩子根本无法体会,因为他们生下来的时代,已经是衣食无忧了。
那就让孩子读书,读小说,读苦难文学,体会艰苦环境下人们的艰辛,感受普通人生活的苦难,才能珍惜现在自己生活的幸福。
我们读了别人的苦难,才能感知当下社会的艰辛与体谅。
我们读了不一样的人,才能感知人的多样及包容。
我们读了不同的地方,才能感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之大。
我们读了不同的人生,才能感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02
悲悯心
何谓“悲悯心”? 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善良,天地万物,都可相亲,也可相怜,世间之人,无论亲疏,皆能感同身受,体会到他人的不易和艰辛。
有悲悯心的人,会为别人的喜而喜,为别人的忧而忧,会更能体会人类的心酸。会更关注弱势群体,会更乐于助人,会更有使命感。
有悲悯心的人,不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些只要自己好就行,不管其他,可能最后连自家的雪也不扫了。
有悲悯心的人,会关注大热天在工地搬砖的农民工;会关注来去匆匆的外卖小哥;会关注别人的不易,会更加善良。
03
共情力
读书多了,头脑就丰富了,我们经历了别人的经历,感受了别人的感受,收获了别人的收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当苦难真正到来时,我们更加淡然,我们会悲伤,会难过,我们知道这无法改变事实,我们迅速接受现实,然后重新整装待发,继续前行。
我们不仅读到了善良,也读到了丑陋。我们知道世界的美与丑,读懂人心的善与恶。
接受事实,不要掩盖丑陋。过度美化的世界就像你在社交平台上过度P的图。当见到真人时会大失所望。加载滤镜只是让孩子看到被美化的世界,当孩子到了真实社会里,会极其失望,觉得自己被骗了。
04
写在最后
读书是为了增加感知力,悲悯心,共情力。
读书可以让我们知道生活的底色与世界本来的样子。
读书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可爱的人,一个善良的人。
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成为别人,而是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