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在古代,两口子结婚一段时间后,老婆会对老公说:“官人,你我的年龄也不小了,你也该娶个小的了,要不左右邻舍肯定说我不懂事。”
老公低头看着书,头也不抬地说:“没见我天天在忙么,哪有空想这事。”
老婆说:“要不我帮你相一个,你看中就点个头,剩下的我去操办行不? ”
老公仍然不抬头,说:“好吧。”
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居然丢了,唉!
这则段子其实不完全是调侃,至少在唐朝,确实发生过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而且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还是名人: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长孙皇后。
说起这两口子,历史上的评价一直都比较高。唐太宗就不用说了,在事业上,他是千古一帝,一代明君;在对待家庭方面,他也是个爱老婆的模范丈夫,虽说后宫佳丽三千,但他绝不喜新厌旧,对待元配长孙皇后一直很好。
而长孙皇后也完全称得上是唐太宗的贤内助,她明是非,通情理,而且她还拥有一项普通女性不具备的美德:宽广的胸怀。
现在大多数宫斗剧的编剧都试图告诉我们:当皇后的一般都是个嫉妒心很强的女人。可长孙皇后却偏偏不是这样,她非但从来不会阻止唐太宗找别的女人,甚至还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主动帮唐太宗找女人,而且专找最漂亮、最好的女人。你说,这么好的老婆上哪儿找去?唐太宗有什么理由不对她好呢?
有一次,长孙皇后打听到原隋朝的通事舍人郑仁基有个女儿,年纪刚刚十五六岁,长得十分漂亮。贞观二年,长孙皇后向唐太宗建议将郑仁基的女儿娶进宫。
面对皇后这样的建议,唐太宗自然没有理由拒绝。他当即下了一道诏书,派策使到郑家下聘。所谓策使,就是奉皇帝之命正式到郑家正式宣布消息的使节,一般都要宰相等高官来担任。
皇帝即将大婚,各有关部门都不敢怠慢,各种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皇宫里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可是,就在策使正准备出发的时候,宰相魏征满头大汗地跑来晋见唐太宗。
魏征是唐太宗一朝著名的“谏臣”,以有事没事就喜欢给皇帝提意见和挑刺而闻名。他的出现,通常都不会是什么好事。唐太宗一见魏征,笑着问道:“爱卿有何事见朕?莫非是来讨朕的喜酒喝?策使还未出发,你此时来喝喜酒未免也早了点!”
魏征说:“微臣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陛下想先听哪一个?”
唐太宗说:“先听好消息吧。”
魏征说:“微臣听说陛下即将迎娶郑仁基的女儿,便先去帮陛下调查了一下情况。好消息就是郑氏确实是一位姿色过人,贤良淑德的好女子!”
唐太宗心中暗喜,又问:“那坏消息呢?”
魏征说:“坏消息就是很可惜,陛下的这杯喜酒恐怕微臣是喝不成了!这桩婚事必须要取消!”
唐太宗闻言大怒:“魏征,你这是何意?”
魏征说:“陛下,外间纷纷在传说,郑仁基之女已是有夫之妇,先前已经许配给陆爽。而陛下竟然还要把她娶进后宫,连问都不问清楚,这件事情一旦传出去,岂是为民父母之道?微臣听来的传闻虽然不知道是否属实,但是微臣恐怕影响陛下的道德和名声,所以不敢隐瞒。请陛下慎重考虑,召回策使!”
唐太宗惊出一身冷汗:“什么,还有这种事?一女嫁二夫,这还了得!这要是传出去,朕岂不是要被天下的百姓笑话?长孙皇后误我啊! ”
唐太宗当机立断,立刻写下手诏,自我批评了一番,宣布退婚,派人将策使召回。将郑仁基的女儿还给原聘的夫家。
这道圣旨一下,大臣们都慌了。皇帝娶亲这样的大事,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牵涉到很多事情,也关系到皇家的威严和面子。消息都传出去了,却临时因为一个不能确证的传闻而退婚,这成何体统?所以,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人联名上书,说:“郑氏女已许配给陆氏,这只是个谣传而已,没人能够证实。我们要做的是号召大家不信谣,不传谣才对,哪能自乱阵脚呢?目前陛下的结婚大典已经在进行中了,不能随意中止,请陛下三思。”
惊出一身冷汗的除了唐太宗,还有另外一个人,那就是传闻中的当事人:陆爽。陆爽此时的心情十分不爽,他真是躺着也中枪,莫名其妙就变成了皇帝的情敌,假设那个传闻是真的,皇帝看上的女人,他哪敢不给?原打算装傻充楞,混过去就算了,没想到却被魏征给捅了出来。陆爽被吓得不轻,赶紧上书向皇帝解释说:“传闻不实,没有聘郑氏女这回事。”
唐太宗看到陆爽的上书,也糊涂了:“你们这群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联合起来玩我是吧?连当事人郑爽都矢口否认此事,传闻到底是真是假?”
唐太宗再次召见魏征,问道:“你们到底谁说的是真的?那些大臣们或许是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劝我不退婚。可是为什么连那个陆爽也说没有这回事?请你给我个合理的解释。”
魏征回答说:“这个很容易理解啊。陛下现在虽然嘴上说要退婚,但谁也难保证您心里是到底是怎么想的。陆爽担心您将来有一天想起来又要怪罪于他,所以才不敢承认。”
唐太宗听完,一下子豁然开朗,笑着说:“难道朕说的话就这么没有公信力吗?”
他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事情的真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对这种事的处理态度。所以,不管那个传闻是否属实,这个郑氏女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娶进宫了。
于是,他再次下了道圣旨:“朕听说郑氏之女早就已经聘给陆家,朕先前没有仔细调查清楚,这是朕的过错,也是有关部门的责任。这件婚事就此作罢,从此不要再提起!”
唐太宗对这件婚事的处理堪称完美,不仅没有丢失皇家的颜面,反而体现了一国之君的宽容和大度,受到当时舆论的一片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