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妈妈》,据说是夺了收视冠军。套用高晓松的话,仅靠冷冰冰的数据去衡量一部作品似乎显得铜臭味十足,因为作品的意义,不是数据,而是它为社会带来了什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不用看这部剧,也很容易知道故事讲的是谁——就是陪孩子读书的妈妈。妈妈是每一个人再熟悉不过的亲人,高雅可至古诗词当中的“慈母手中线”,接地气可至街头巷尾妈妈们的家长里短,关于妈妈的故事,其数量、其分量大概均不亚于爱情故事之数量、分量。但今天,仍有这样一个故事,引发我们的思考,在更新迭代速度前所未有的这个时代,让我们驻足,让我们感兴趣,其魅力何在呢?
我想,其中的魅力,就在于“陪读妈妈”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讲述的,是这一代妈妈特有的、无可逃脱的问题。
时光倒回建国前,妈妈们当不可能面临这样的困扰,因为在那样的时代,妈妈的职责就是陪伴孩子,孩子在陪伴中长大,不管贫穷富贵,起码不会孤僻偏激。
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妈妈们可以有自己的事业追求,生活压力也无法容许一个妈妈只能做到相夫教子。妈妈们要独立,要事业,要尊严,妈妈们不能做附属品,那原本男尊女卑的铜墙铁壁终于被敲碎,即使不致全然倾颓,至少也给了妈妈们探索世界、追求自我的空间。这是任谁都兴奋的,因为不言而喻,原本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而平等的,没有任何某一个体或某一群体有资格妄自尊大,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天平倾斜,不及时调整回平衡的状态,最终的结果无外乎玉石俱焚。
当我们欣喜得发现,男女两大群体的天平,终于能够较之前达到相对更好的平衡时,我们发现,这世界上,真得没有绝对的好坏,你不信都不行,再好的事情,一放在生活当中,总能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不单只是好或者坏。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如果一切都那么顺心如意,故事怎样继续呢!
今天的妈妈们,几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和《陪读妈妈》中丁一一的妈妈——李娜同样的问题。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挑灯夜读考上大学,找到一份不会饿死自己的工作,到差不多的年纪结婚生子,而这个时候,基本就是自己工作三五年的状态。这个状态,我们经过大学时期以及工作之初的迷茫,能够基本确定自己要在怎样的行业安身立命,经过积累有了一定的经验,不是社会最底层,但财富自由遥不可期。我们担心自己年幼时的那些梦想都成泡影,一生都要琐琐碎碎而庸庸碌碌,要学着往高处一点的地方爬,这样活得才不会太憋屈,需要的太多,而能做的却似乎充满有心无力。逼自己戒掉娱乐,努力上进,想要工作能有一些起色,而不是永远低级重复,因为几千块的工资被别人随意支配自己的生命。我们努力了一些,似乎偶尔也得到了回报,但离自己的目标依然相去甚远,于是,我们自己鼓励自己,要更努力,更出色,可是,这个时候,当我们刚刚能够自律,刚刚清楚自己的方向,刚刚明白再做些什么就可以向前跨越一步,孩子出生了。
那是自己的孩子出生了啊——年龄也到了,感情也稳定,总不能不要自己的孩子吧,所以知道她的生命就在自己的生命中的时刻,虽然有那么一丝丝的闪念犹豫,还是告诉自己这是有生以来最开心的事情,尽一切努力迎接着自己和孩子共同的未来。
可这时,我们发现,自己心里装了另外一个再也放不下的人,他所能带来的感觉,比爱情的梦幻更美妙而结实——怎么会有一种感觉既美妙又结实?可是,那的的确确就是美妙无比而又结实无比,那种感觉不是飘忽不定,不是心跳加速,是你整个心稳下来了,你哪里也不要去了,你觉得那小小的生命体,就是整个世界。他会让你的心产生强烈的知觉,让你的心哭,让你的心笑,让你的心疼,让你的心暖。可能爱情是,你看着别人,会转弯联想到自己心上人,而母亲孩子呢,是不用联想,他就一直在你旁边,在你身边,不管是怎样和他有关的人与事物,你都会觉得不及他好,不及他独特。
他那么好,那么完美,却相应得,在他所能带来的好的同时,也带来了煎熬。你放不下他,你想陪着他,可是你想给他买最好的衣服,吃最安全最营养的奶粉,玩最有趣最干净的玩具,你想创造最好的条件给他,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什么都要最好的,什么都必须是最好的。你可以委屈自己的父母,你可以委屈自己的丈夫,你不能、绝不接受委屈你的孩子。委屈父母、委屈孩子,还是有限度的,你尽可以完完全全得委屈自己,来成全你的孩子。可是,你再伟大,你再善良,这不能改变,你给他的爱,你的付出,需要钱啊,所以,你得决断,你陪着长大,让他穷苦,在破败的环境中成长,还是让他孤独,你去赚钱,让自己去和这个世界争斗,为他争取最好的环境。
现实的生活,大概是,我们不可能为了孩子不要工作;现实生活,房租与米面油盐,也绝不允我们,可以为了孩子不要工作。于是,在他最需要你的这几年,在你创造力最强的这几年,你把岁月留给工作,让工作来成全他的未来。你想,他长大,总是会懂,你是为了他,才那样忙,那样累。你舍不得他,你哭着,一直牵挂,从他哭喊着不让你离开,到他习惯了你的离开不再哭喊,你不知道该高兴还是难过,只知道要为他努力,而牵挂不变。
所幸,你的工作有起色,他的力量——你的动力,这作用足够强大,足够创造奇迹。你终于可以不用再那么忙碌,你可抽出时间陪伴他了。可孩子呢,在你为他的未来忙得分身乏术的时候,你失去了他的现在。他需要人陪伴的时候你不在他身边,他习惯了孤独或者习惯了爷爷奶奶,他想要自我空间的时候,你出现了,他带着埋怨,扩大叛逆期与你的不合,连同和你在一起的不适感,都变成口角和争吵。错过他成长的你,没法要他对你说真心话,没法让他理解你,而你的担心和管束,他也无法理解,于是,不需要陪伴时的陪伴,显得迟钝的、不识趣的补偿,变成了你们共同的痛苦。
这个时候,修复需要相处的技巧,需要语言的魅力,而大部分的我们是没有的,深入骨髓的爱变成可以彻骨的痛。
作为妈妈,我们难免要想,为什么是这样的状况。孩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要为了孩子让孩子在不情愿的孤单中自己长大;孩子长大之后,想要独立空间,自己却终于事业有所起色,想要来陪伴孩子。何以出现这样的错位,是我们的质疑,也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但人生恰恰就是如此吧。就像电视剧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会出现矛盾,会出现误解,不出现很多违背心愿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故事才得以在迎接矛盾、化解矛盾的过程中推进,如果一切都畅通无阻,那么也便不存在故事了。
正如我们的人生:人活着,就是要在矛盾的纠葛当中历练,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历练成长。没有什么应该是怎样,而是我们清楚得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能总再想着依靠,我们渐渐地,要从单纯的索取者,变成无所不能的付出者,我们得平衡自己的多重身份,在纷乱的事物当中尽可能找到支点,而不是抱怨客观情况的不如意。
到了这样的年龄,就该有应有的强大,为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尽自己所能权衡利害。不抱怨,不恐惧,按照自己的内心,以坚定的步伐,扮演好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