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
①概念
是一组相互连接的事物,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在一定时间内,以特定的行为模式相互影响,可能受外力触发、驱动、冲击或限制
我觉得它至少是两个及以上的有逻辑关系的东西连接在一起,白岩松说的一本书就像一颗单独的棋子,很容易被吃,但一堆书相互串联在一起就像棋子连在一起有了势就有力量了,知识体系我觉得也可以叫系统,越有结构、规律、与外联系的越多我觉得这个系统就越强大,到后来就像滚雪球,富人的经济收入我觉得也可以看成一个系统,越有钱可能就做的越大、投资的越多,这样一般也越赚钱,赚到钱了就更有资本去投资…系统越来越强
②系统构成要件
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
最不明显的功能或目标常常是系统行为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各司其职(改变系统中的内在连接、功能或目标会让系统发生显著的变化)。反馈机制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可以很好地起作用。反馈其实是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构成系统的信息要件。
就像搭积木,无论哪一个积木有变化肯定影响它旁边的积木,每一块积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局部有变化整体肯定就变化
③系统的特征
①系统对外力影响的反馈方式②违反直觉的③有很强的自组织性(自组织:系统所具备的使其自身结构更为复杂化的能力)
系统可自组织(具有塑造自身结构、生成新结构、学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能力)且常能通过局部的瓦解来进行自我修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很多系统还可自我进化、演变,生成另外一些全新的系统。一个成功的系统,应该能够实现个体目标和系统总目标的一致性。自组织特性会产生出异质性和不可预测性:系统有可能演变成全新的结构,发展出全新的行为模式)。自组织系统可产生自一些简单的规则,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技术成果、物理结构、组织和文化。在新结构不断产生、复杂性逐渐增加的过程中,自组织系统经常生成一定的层级或层次性。只有存在稳定的媒介形式,一些简单的系统才能进化成复杂的系统。这样形成的复杂系统,天然地就具有层次性。层次性使系统更加稳定和有适应力,减少了信息量,使得系统各部分更容易记录和跟进。在具有层次性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内部的联系要多于并强于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层级系统是可以被拆解的。由于各个子系统内部存在较为紧密的信息流,其自身也有一定功能,在被拆开之后,至少可以部分地像系统一样发挥作用。当层次被打破之后,子系统之间的边界通常被割裂开来。将系统不同层次拆分开,我们可以分别对其组成部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从而增加对系统的了解
④线性系统
可拆分成一个个部件,然后重新组装起来。
⑤非线性系统
通常不可解,不能被拆分和拼装。非线性关系意味着身处其中的参与者可以随时改变游戏规则。系统中的很多关系是非线性的,其相对优势变化与存量的变化是不成比例的。反馈系统中的非线性关系导致不同回路之间主导地位的转换,也相应地引起系统行为的复杂变化
⑥范式
是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的根源。根植于这些范式,产生了系统的目标和信息流、反馈、各种存量和流量,以及系统中的所有东西。系统的目标、结构、规则、时间延迟和各种参数,都受范式的直接影响。怎样才能改变范式呢?:需要持续地留意,在旧的范式中有哪些异常和失效之处;对于新的范式,你需要不停地宣讲和行动,并持之以恒。还可通过建构系统的模型来改变范式。
⑦系统分析
意味着要搞清楚系统是怎样产生出它的各种行为的,包括有哪些触发事件和外部影响,引发了系统的哪些行为,经过了多少环节,谁在这些环节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等。只有通过分析系统的运作,我们才有可能明确地表述出系统的功能或目标。要想推断出系统的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仔细地观察一段时间,看看系统有哪些行为。判断系统未来行为走势的诀窍在于了解什么样的系统结构包含哪些可能的行为,以及什么状况或条件可以触发这些行为。
⑧增强系统的“内在责任”
意味着在设计系统时,要在决策及其结果之间建立起反馈回路,让决策者直接、快速、强制性地看到其行为的后果。
我觉得这是防止系统如果出啥问题了可以更好地去解决它,《刻意练习》着重强调反馈的重要性,确实我觉得把刻意练习和费曼学习法结合起来至少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⑨系统中的大多数错误
都是由于信息的偏差、延迟或缺失所致。时间延迟:系统对变化做出反应的速度。改变一个延迟的长短,可能会导致系统行为的很大变化,也可能不会,这取决于该延迟的类型及与其他延迟相比的相对时间长短。你不能歪曲、延迟或隐瞒信息。当存在长期的时间延迟时,系统将不能对短期的变化做出反应。信息流主要由语言组成,心智模式也大多是通过词语来表达的。尊重信息首先意味着避免语言污染——尽可能清晰、准确地使用语言;其次,要想办法扩展我们的语言,以便能够更有效地谈论复杂性。信息流的缺失是系统功能不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增加或恢复信息可能是一个强有力的干预方法,而且通常比重建系统的物理基础设施更为容易、成本低廉。系统中的某些连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流;还有很多连接是信息流,也就是系统中影响决策和行动的各种信号。
郭蓓曾说人对文字比较敏锐,她的意思是说听书是不如看书的,我也觉得虽然看书更费眼更费脑但是感觉确实比听书好
⑩所谓的边界
是出于观察、思考、理解、表达、交流等方面的需要而在心理上设定的或社会上一般公认的虚拟边界。系统最大的复杂性也确实出现于边界上。对于每一个新问题,我们都应该在头脑中为其划定一个合适的边界。这取决于讨论的目的,对于重要的延迟也是这样。边界是我们自己划定的,对于新的问题,出于不同的目的,可能需要并且应该对其进行重新考虑。在面对每一个新任务时,都应该忘掉在上一次任务中行之有效的边界划分;而针对当前问题的需要,应创造性地划定最合适的边界。
(二)系统结构
(1)概念
是各种存量、流量和反馈回路的相互关联与作用,系统结构是行为的根源,而系统行为体现为随时间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系统的内在结构决定了行为特征。只有重新找回直觉,停止相互指责和抱怨,看清系统的结构,认识到系统自身恰恰是问题的根源,找到重塑系统结构的勇气和智慧,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得以解决。
(2)存量
是对系统中变化量的一种历史记录。
只要所有流入量的总和超过了流出量的总和,存量的水平就会上升,反之就会下降,当系统的流入量和流出量相同时,存量的水平将保持不变,系统就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要想使存量增加可通过提高流入速率或降低流出速率来实现。存量的变化一般比较缓慢,可在系统中起到延迟、缓存或减震器的作用。存量的改变设定了系统动态变化的速度。存量变化缓慢所产生的时间滞后让人们有了一定的余地去调整、尝试一些做法并根据反馈来修订那些不奏效的政策。存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使其发生变化的就是“流量”。如果某一个参与者占据了优势地位,使得系统存量朝一个方向运动,那其他一些参与者将会付出加倍的努力,把系统存量往相反方向拉。某一方的成果越大,反方向的抵消力量往往也会越大,导致存量与以前的状况没有太大的差别,而这同时也是每一个人所不希望看到的。
(3)流量
是一段时间内改变的状况
(4)调节回路
这一类反馈回路具有保持存量稳定、趋向一个目标进行调节或校正的作用,是保持平衡或达到特定目标的结构,也是稳定性和抵制变革的根源。在一个由存量维持的调节回路中,设定目标时,必须适当考虑补偿对存量有重要影响的流入和流出过程。否则,反馈过程将超出或低于存量的目标值。当不同调节回路的相对优势发生改变时,系统常会出现一些复杂的行为,由一个回路主导的某种行为模式会变为另外一种。调节回路都有三项要素:一个预定的目标、一套检测达到或偏离目标的监测设备、一个反应机制。一个复杂的系统内部通常都有不计其数的调节回路,因此具有较强的自我纠正能力,可以适应不同的状况和影响。调节回路具有将相关联的存量保持在预定目标值附近的能力。回路上所有参数和连接的组合状况决定了调节回路监测的准确性与速度、反应的灵敏度和力度、校正流量的直接性以及规模。有时这些地方就存在着杠杆点。调节回路的力量需要与其预定要校正的影响大小相对应。可能的影响力量越大,调节回路的实力也需越强,否则就有可能无法发挥校正的作用。为了改善系统的自我校正能力,我们需要增强调节回路的力量。调节回路是自我修正的,而增强回路是自我强化的。它每运作一次,就能获得更大的强化自身运转方向的力量,使系统的行为朝原有方向越转越快。增强回路是系统中出现增长、爆发、腐蚀和崩溃的根源。如果系统中存在一个不受抑制的增强回路,该系统最终会被其摧毁。这就是它们比较罕见的缘故。减少增强回路的产出成果可能是更有力的杠杆点且其结果比听任增强回路不受约束地运作更好。限制性调节回路发源于可再生性资源或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区别在于成长以何种方式终止
(5)增强回路
是自我强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增强回路会导致指数级增长或者加速崩溃。当系统中的存量具有自我强化或复制的能力时,你就能找到推动其增长的增强回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其他与此有着同样结构(一个存量、两个相互制衡的调节回路)的系统来说,系统中的存量会持续地变化,如果你试图去控制它,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在经济系统中,实体资本的存量越大、生产效率(即单位资本的产出)越高,产量(产品和服务)也就越大。而产量越大,就可以有更多的投资形成新的资本。这是一个增强回路。另一方面,实体资本会由于折旧和磨损而逐渐消耗。这是一个调节回路。在长期经济系统建模时,都会考虑经济系统和人口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反映二者如何相互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防止资本积累的速度慢于人口增长速度。这是两个增强回路,前者受经济增长的回路所推动,若前者快于后者,就可以使人们越来越富裕,否则就将陷入越来越贫穷的泥沼之中。在呈指数级成长的实体系统中,必然存在至少一个增强回路,正是它(或它们)驱动着系统的成长;同时,也必然存在至少一个调节回路,限制系统的成长,因为在有限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物理系统可以永远地增长下去。根据竞争排斥原理,如果一个增强回路使一位参与者取得了胜利,占据了竞争的优势地位,那么它将在未来的竞争中继续获胜,甚至将消灭几乎所有竞争者。
(6)反馈回路
当某一个存量的变化影响到与其相关的流入量或流出量时,反馈回路就形成了。一个反馈回路就是一条闭合的因果关系链,从某一个存量出发,并根据存量当时的状况,经过一系列决策、规则、物理法则或者行动,影响到与存量相关的流量,继而又反过来改变了存量。由反馈回路所传递的信息只能影响未来的行为。它不能足够快地发送一个信号,去修正由当前反馈所驱动的系统行为。由反馈回路所传递的信息只能影响未来的行为。因此你的决策只能影响未来的行为,不能改变当前的系统行为。反馈回路中的时间延迟对系统行为有着显著影响,它们通常是造成振荡的主因。如果你试图去调节一个存量,使其达到你的目标,但是你接收到存量状态的信息存在延迟,你将会面临矫枉过正或未达目标的状况;如果信息是及时的,但你的反应速度存在延迟,情况依然如此。在居于主导地位的反馈回路中,若反馈过程中存在时间延迟,将对存量变化的速度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延迟时间太短,容易导致反应过度,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并因过分敏感而导致振荡被放大;反之将导致反应迟钝,使振荡得以衰减或突然爆发,这取决于延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对于存在某个临界值或危险水平的系统来说,一旦超过了一定限度,过长的延迟将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从而导致矫枉过正并崩溃。如果你看到某一种行为持续了一段时间,就一定存在导致这种行为产生的作用机制。这种作用机制是通过反馈回路来运作的。长期保持一致的行为模式是反馈回路存在的首要线索。当在反馈回路中存在较长的时间延迟时,具备一定的预见性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预见性,等到一个问题已经很明显了才采取行动,将会错过解决问题的重要时机
(7)适应力
①物体适应力:其在被按压或拉伸之后,能够恢复到原有形状、位置的能力;
②人适应力:他快速恢复的能力,包括力量、精神、幽默感或其他方面(强调单一的文化认同关闭了学习的大门,也削弱了人类社会的适应力)
③系统适应力:系统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存在和运作的能力。与适应力相对的是脆弱性或刚性
④元适应力:有一组反馈回路,可以修复或重建反馈回路,系统的适应力就比较强。由具有更高适应力的反馈回路组成的“元元适应力”,往往具有更加复杂的系统结构,有更强的复原能力,可以学习、创造、设计和进化。
不能只是关注系统的生产率或稳定性,也要重视其适应力,即自我修复或复位的能力,战胜干扰、恢复机能的能力。
(三)系统思考
①概念
是整体地、动态地、连续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具有:①解决复杂问题、制定睿智决策②推动组织成长、提升组织能力③激发集体智慧、加速组织学习④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技能。系统思考需要反复审视结构和行为,善于系统思考的人会将二者联系起来,理解事件、行为以及结构之间的关系。系统思考者经常会使用图表来辅助理解系统的动态变化,了解系统行为随时间而变化的趋势或模式,而不只是关注个别的事件。系统思考者将世界视为各种“反馈过程”的组合。把系统视为一个整体,要求人们的思考必须“跨领域”:把不同学科或领域的人放到一块儿,让他们相互交流、切磋、研究。
②系统理论
是人类观察世界的一个透镜。通过不同的透镜,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景象,它们都真真切切地存在于那里,而每一种观察方式都丰富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尤其是当我们面临混乱不堪、纷繁复杂且快速变化的局面时,观察的方式越多,效果就越好。通过系统思考的多棱镜可重新找回对整个系统的直觉且训练我们理解系统各个构成部分的能力,看清楚系统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未来可能的行为趋势,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重新设计系统,更有勇气地去面对系统性的挑战)
③创造领导力的系统思考
是了解当今世界各种复杂系统的问题与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
④“系统思考缺乏症”的五种典型症状:
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②只看眼前,不看长远③只看现象,不见本质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⑤本位主义,局限思考(决策者要想避免都需要具备睿智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制定决策的能力)
⑤“主导地位”
是系统思考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当一个回路相对于另外一些回路居于主导地位时,它对系统的行为就会产生更强的影响力。虽然系统中经常有好几个相互矛盾的反馈回路同时在运作,但只有那些居于主导地位的回路才能决定系统的行为
(四)
(1)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其价值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反映真实的行为模式)
(2)在同一时间里,我们的大脑只能跟踪少数几个变量。哪怕基于正确的假设,我们也经常会得出不合逻辑的结论;或者依据错误的假设,得出看似符合逻辑的结论。
(3)信息反馈控制系统是所有生物和人类行为的基础
(4)学习一项新事物最好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具体的范例
(5)我们需要保持多方面的均衡
(6)副作用意味着存在一些“我没有预见到或者想到的”结果。
(7)任何成长都存在限制,有些限制是自发的;而有些则是系统施加的。从根本上讲,关键是选择在哪些因素的限制之下维持生存。
(8)有限理性意味着人们会基于其掌握的信息制定理性的决策,但是由于人们掌握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尤其是对于系统中相隔较远或不熟悉的部分,由此导致他们的决策往往并非整体最优。系统中每个角色的有限理性可能无法产生促进系统整体福利的决策
(9)“会干活”的前提是“会思考”
(10)要想改变行为,首先要跳出你所在系统中固有的位置,抛弃当时观察到的有限的信息,力求看到系统整体的状况。
(11)用指责、惩罚、建立或调整某些政策这样的“标准”应对方式,很难修正结构性问题
(12)系统陷阱避开的前提是要预先识别出陷阱,不去触发它们或者改变其结构,比如重设其目标,增强、减弱或改变反馈回路,增加新的反馈回路等
(13)“政策阻力”来自于系统中各个参与者的有限理性,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目标,都会对系统进行监控,观察一些重要变量的变化态势,并将其与自己的预期或目标进行对比。当各个子系统的目标不同或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变革的阻力。
应对“政策阻力”:①努力压制它②放弃、废止无效的政策,将资源和能量应用于增强和坚持更具建设性的目标。最有效的方式是,设法将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协调一致,通常是设立一个更大的总体目标,让所有参与者突破各自的有限理性
(14)“棘轮”的模式:任何一方增强的努力,将导致其他所有人的努力也得到加强。
(15)对于人们共同分享的、有限的资源,很容易出现开发(或消耗)逐步升级或增长的态势就容易陷入“公地悲剧”陷阱。“公地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资源的消耗与资源的使用者数量增长之间的反馈缺失了,或者时间延迟太长
防止“公地悲剧”有以下三种方式:①教育、劝诫②将公共资源私有化③对公共资源进行管制
(16)“目标侵蚀”的基模:一些系统不只是对试图改变它的政策措施具有阻力,竭力维持在一个大家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不良状态,更为糟糕的是,它们还在持续恶化。对于目标侵蚀,有两个对策:①不管绩效如何,都要保持一个绝对的标准②不断地将目标与过去的最佳标准相对照,而不是和最差的表现相比。如果感知到的绩效比较乐观,而不是相对悲观,或者将最佳结果作为标准,而视最差结果为临时性的挫折,那么同样的系统结构就能把系统状态拉向越来越好的绩效。下行的增强回路,即“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将逐渐变成一个向上的增强回路,“事情越好,我就越努力工作,把事情做得更好”
(17)“温水煮青蛙效应”:感知到的系统状态越差,期望就越低;期望越低,与现状的差距就越小,从而采取更少的修正行为;而修正行为越少,系统的状态也就越差。如果任由这一回路运转下去,将导致系统的绩效不断降低。
(18)由于竞争升级的系统结构是一个增强回路,它是以指数级方式发展起来的,一旦超过某个限度,其使竞争激化的速度会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应对竞争升级陷阱的一种方式是单方面裁军,也就是一方主动地让步,降低其系统状态,从而引导竞争对手的状态也随之下降。应对竞争升级系统的另一种更为优雅的方式是,谈判达成裁军协定。
(19)竞争排斥法则:争夺完全相同的资源的两个不同物种,不能共生于同一个生态小生境之中。
(20)富者愈富这一陷阱会持续加大贫富差距,从而使其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不仅富人会比穷人有更多的避税方式,而且:在大多数社会中,贫穷家庭的儿童要么失学,无法接受教育,要么勉强到最差的学校接受最差的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他们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从而获得很低的报酬,使他们难以脱贫。低收入人群和贫困家庭缺乏可抵押的资产,使其无法从大多数银行贷到款。因此,他们要么没有资本去投资、“以钱生钱”,要么只能无奈之下通过非法渠道借高利贷,即使贷款利息是合理的,也是穷人支付利息,富人从众多穷人那里敛走了利息。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土地都不是平均分配和拥有的。大多数农场主都是租用他人土地的佃户。他们必须把部分收成交给土地的拥有者,才能获得在那片土地上劳作的许可,并且永远买不起土地,而地主则可以用从佃农那里收取的租金来购买更多的土地。
怎样才能规避富者愈富的陷阱呢?①多元化②通过植入一个反馈回路,避免任何一个竞争者完全控制,使富者愈富的反馈回路处于可控的状态
规避“富者愈富”基模最明显的方式是通过设定游戏规则或机制,定期“校正”竞技场,防止一家独大
(21)戒除上瘾:提前预防,防止上瘾(要防止上瘾需要以适当的方式干预,即增强系统自身应对负担的能力)
(22)只要哪里存在规则,哪里就存在“规避规则”的可能。规避规则意味着,采取一些迂回或变通措施。如果规避规则的行为导致系统产生严重的扭曲或不自然的行为,就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一旦失去控制,系统将会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对于规避规则的行动,人们一般有两种应对方式:①通过强化规则及其实施力度,试图扑灭、镇压规避规则的行动②把规避规则看做有用的反馈,对规则进行修订、改善、废除,或给予更好的解释。
(23)追求错误的目标、陶醉于错误的指标是系统扭曲的另一个特征。在规避规则的情况下,系统试图逃避某个不受欢迎或设计不当的规则,尽管在表面上仍遵守这一规则;而对于追求错误的目标,系统忠实地遵守着规则,并产出了特定的结果,但实际上这并非是每个人都真正需要的。如果你在某个地方发现,“因为这是规则”而发生了一些愚蠢的事情,你就面临着追求错误目标的问题;如果你发现,“因为有办法绕过规则”而发生了一些愚蠢的事情,你就面临着规避规则的问题。围绕同一个规则,这两种系统扭曲现象可以同时存在或发生。
(24)物理结构对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但它们很少是杠杆点,因为改变物理结构通常不太容易而且见效慢。恰当的杠杆点,需要从一开始就被设计好。一旦实体的结构建立起来了,要想找到杠杆点,就需要理解系统的限制和瓶颈,在尽可能发挥它们的最大效率的同时,避免出现较大的波动或扩张,超出其承受能力。杠杆点所处的层次越高,杠杆作用就越大,系统抵制变化的力量也就越强——这就是为什么社会总是会排斥或者消灭那些真正开悟的人
(25)我们常犯的一个大错误是试图扔掉这些“应急”反应机制,因为它们不是经常使用,而且看起来成本不菲。短期来看,这样做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这样做会大大降低系统对不同状况的适应力。
(26)当我们努力重塑规则,并且明白这些规则的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时,我们才能真正懂得规则的力量
(27)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但它可以被想象,并在人们的脑海中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系统不可以被控制,但它们可以被设计和重构。
(28)心智上的灵活性是你在充满了各种灵活的系统中生存的必要条件;这包括愿意重新划定系统的边界、注意到系统转换到一种新模式,以及知道如何重新设计系统结构的能力等
(29)尊重语言:①尽可能地保持它的真实、具体和有意义②扩展语言,使其能反映我们对系统的理解
(30)层级组织存在的目的是服务于最底层。千万不能放大系统的某个部分或某个子系统的重要性,使其凌驾于系统整体之上,反而忘记了系统整体的存在。要瞄准那些能增强系统整体性能的要素,包括增长、稳定性、多样性、适应力及可持续性。
(31)拥抱失误:犯错误并承认错误,是学习的条件,意味着搜索、使用和分享“我们到底在什么地方失误了”的信息,了解哪些与我们的期望或希望的状况不符(怎样学习:采取幅度小而稳妥的措施,持续地监控,认真地观察系统的方向,并且愿意顺势而为,改变自己的路线)。“拥抱失误”和承受高度不确定性都会强化个人和社会的脆弱性。
(32)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后代身份的一致性,失去了对于未来的积极期望,也将失去处理现在问题的能力,并将很快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