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全球的名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帕克∙帕尔默教授的教育杰作,作者语言幽默风趣、精妙绝伦又不失睿智,旨在探究教师的心灵,引导教师夯实安身立命的根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得教师不管面对何种艰难困苦,都能鼓足竭尽全力,倾心坚持教学的勇气。
品读佳作之后,我受益良多,掩卷沉思,回味些许语句,倍感作者字字玑珠,词尽其意,直抵心灵深处,很多语义贴合我的情境,为身处某些困境我的解决了疑惑,指点了迷津。帕尔默教授在书中所列举的一些事例,似曾相识,好像就发生在我的学校,发生在我的身边,事例中教师所说的话语、所做的事情,好像我们也说过、做过;解决疑难的所思高屋建瓴,所做醍醐灌顶,让人顿然醒悟,有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就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来自地狱的学生”
帕尔默教授在某大学进行学术研讨之后,上了一节应允过的一个小时的政治课,正在这堂课上,他遇到了一个让具有25年教龄的他手束手无策、心乱如麻,见识了什么是“黑洞”,并恨不得马上逃离的“来自地狱的学生”。“来自地狱的学生”上课摆出一副“解剖学上无法说得通的坐姿”,“尽管横隔着固定隔板,但是“身体几乎俯垂与地面垂直”,“他一定精通哈他瑜伽术,才能随心所欲地扭曲身体”。帕尔默教授使尽浑身解数,竭其所能探寻“这个幽灵”的可取之处,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这场不期而遇中,帕尔默教授遭遇了他教育生涯中的“滑铁卢”。
帕尔默教授上课对“来自地狱的学生”所做的一切当时看似无效,但实际已经触动了这个学生的内心,才使得他在送帕尔默教授去机场的路上主动提出:“帕尔默教授,我们谈谈好吗?”通过交谈,帕尔默教授了解到这个年轻人由于家庭和父亲的原因才成了一个“来自地狱的学生”,后来他们还有过一段时间的书信来往。最后,帕尔默教授说:“‘来自地狱的学生’并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这类学生的困境代表了许多其他学生的困境——迫使我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情,从而渐渐地转变了我的教学方式。”
帕尔默教授生动形象地描述,让我捧腹大笑之余不禁在我的学生中搜索如此的学生。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是有一些坐姿奇异的学生,但总是能在老师的不懈提醒、督促下回归正常,相比较之下,我们的学生好多了,几乎没有“来自地狱的学生”,更没有“魔鬼撒旦派来的”学生。
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再正常不过了,也正是这样,教育才有存在的价值,但是,实际中有些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视为麻烦,而且总是简单地把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我们的学生就这样,你让我咋办!”更有甚者,直接将这样的学生劝退。帕尔默教师后来渐渐转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我们是否也应该从自身做起,在看似教育无果的情况下,去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自己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才是教育的价值,教师的职业魅力。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这是教育领域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话,往往被当作教育箴言,也是教师敬业的一种体现。可帕尔默教授说这句话“有严重缺陷”,这会让教育、教师、学生“只专注那种可以用标准化测试来度量的学习”,很自然地把那些无助于取得高分的科目和技能,如音乐、美术、实践探究等拒之门外。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更让教师和学生负担加重,“不但破坏了对学生学习很关键的互信关系,而且使教师变得狂躁、自私……。”有些老师为了践行这句话,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同样的作业,自己也用同样的标准来批改,如若哪个学生作业达不到既定标准,便不厌其烦地让其“充分”利用课间来补作业,导致一些学生不堪负重、怨声载道,教师更是委屈不已,真是出力不讨好。
不管是从自然界的生存规律,还是人类的发展规律来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都是行不通的。圣人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就已经给教育指明了方向,“360行,行行出状元”,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着一行。
新课标的理念是“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所以不但是教师,更包括父母,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在每一学科上能尽己所能去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引导他站到适合自己的队伍里,以谋求长远的、终身的发展。
“课堂沉默的15秒”
观摩一些公开课,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出了一个问题,学生沉默不做声,一度出现了冷场,最后,教师等不住了,开始讲解或告知学生答案,课后,专家点评说课堂冷场不行,教师必须采取措施让课堂不要冷场。
帕尔默教授却说:“语言不是教学中唯一的交流媒介——我们也可以用沉默进行教育”,“心理学家指出,班集体一般可以忍受的沉默约15秒,其后就有人觉得必须说话来打破冷场。这是我们的老朋友‘恐惧’在作祟,以为沉默就是犯错,认定不大声喧哗就会徒劳无功。”
我们恐惧沉默,好像学生沉默就代表他什么都不会,显得我们的教学没有任何成效,继而担心学生在后面考试中的表现以及最后的成绩。有一些老师以学生能否积极发言来判断这个学生的能力,以班级学生是否活跃来衡量这个班级的整体程度。实乃有失偏颇。
沉默或许是学生不会,或许是学生没想好,或许是学生想好了不愿意说,课堂要“创建一个既欢迎沉默又鼓励发言的学习空间”,突破“15秒”的局限,因人制宜,不再恐惧沉默和冷场。
曼德拉说:“聪明的头脑和善良的心灵往往是个不可思议的组合。”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的仁爱之心和教育的智慧,二者缺一不可。面对极具复杂性的教育对象,我们要在仁爱之心的基础上,独具慧眼,不断善思慎行,才能认识自我,继而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