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就在昨天,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入学时的情景还在眼前,一晃六年就过去了,孩子们即将告别164班、老师们和这个美丽的校园。我们这些家长的心里还没有做好准备,孩子们就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想到这里,心中不觉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感谢老师给我这个机会,上台和各位老师、家长们一起聊一聊我的孩子。
儿子是幸运的,有幸生活在164班这个优秀的集体:教学认真负责、高标准严要求的郑老师、周老师、陈老师,团结友爱、素质一流的同学们,他们的班级在学校各类评比中总是名列前茅……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儿子知道,在班上他还不是最好的,榜样就在身边,他必须加倍努力,才能始终立于这样优秀的集体中而无愧。
未学做事,先学做人,而所有好的品德首重“爱心”。儿子从小就懂得尊重长辈、爱护弱小,上幼儿园起就知道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活帮着做,认识的人帮忙,不认识的人也肯帮,始终有一颗善良的心:外公新买了智能手机,功能复杂,他第一个挺身而出,手把手地教外公打字、设置WIFI等等,外公高兴地说:“我家孩子真能干,可以当我的老师了”;爷爷因身体原因行动不便,每次全家外出吃饭,他总是不声不响地来到爷爷身边搀扶,没有一次忘记他肩负的“重任”。爷爷深感欣慰:“这孩子就是爷爷的好拐棍”;同学遇到困难了,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比如有的同学上课没听懂,他就会自动成为他的“小老师”,耐心地为同学讲解,直到弄懂为止。而这一类的讲解不是偶尔为之,而是经常如此、始终坚持;儿子搭公交车从不坐爱心专座,哪怕没有人去坐。碰到溺爱孙子的爷爷奶奶们,孙子空着手坐在座位上,爷爷奶奶却背着书包站在那里。他摇摇头,为这样的同龄人感到悲哀;记得有一次下大雨,他去学校的路上遇到一个没伞的小孩在路边躲雨,他二话没说,一手打伞,一手牵着小孩,直到把小孩送到幼儿园门口,才匆匆离去。目睹这一幕的我高兴地给儿子发了朋友圈。
一个人在参加工作之前要经历几个重要时期,而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正处于从儿童到少年转型的关键期,开始渐渐有了更独立的个性,甚至有时体现出叛逆的倾向,而不是像小时候那样唯大人之命是从。这一方面说明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值得为之高兴;另一方面由于孩子还很不成熟,很多时候表现得颇为幼稚,需要我们善加引导。曾有一段时间,由于自己的疏忽,我家孩子也一度沉迷于手机,尤其是手机中各种各样的游戏。万幸的是,学校对智能手机及时下达了“禁令”,家长们积极配合,孩子们手上的智能机变成了功能机,手腕上戴上了手表。但是孩子们不做“低头族”了,空闲下来的时间又该做什么呢?我想,应该用各类有益的“营养”来充实孩子的头脑,使孩子一天天强大起来,那些不良游戏就会被驱逐出去。
儿子从小就喜欢看书,历史类、军事类、科幻类,都是他的最爱。我们只要是适合他看的好书,能买到实体书的尽量买,书店没有就去图书馆借,实在没有再到网上下载。今年经过慎重考虑,我给儿子买了全套《金庸作品集》。虽然我们小时候看金庸小说得偷偷摸摸,不为老师、家长所允许。但时代不同了,现在连高中语文教材里都收入了金庸小说的部分章节。我们想,这应该是有益无害的吧。于是,我们父子便经常在一起讨论金庸小说的某些情节,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为什么这么写,等等。古人说得好:开卷有益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儿子开始喜欢听歌,尤其是英文歌,得到了我们的大力支持:我们先后给他买了MP3、蓝牙耳机等设备,每周六和他一起看湖南台的《歌手》、《我想和你唱》栏目,分享听歌的感受;儿子受爸爸的影响,喜欢古诗词,得到了我给他手抄的《唐诗宋词》,仅用一天时间就将李白的一首长诗《将进酒》背得滚瓜烂熟。过几天我抽查儿子,果然背熟了;我们一家出去旅游时,我惊讶地发现,一恒颇有照相的天赋,无论是立意、选材、取景,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像一个小孩子。于是我特意给他讲怎么拍出好的照片,拍出的照片不理想怎么进行后期处理,他觉得很受启发;儿子小小年纪就爱喝普洱茶,经常和我对坐品茗。明年世界杯开打,我们还将一起共享夏日激情时光……
在父母的心中,孩子永远是一朵花、一首诗,而他陪在我们身边的日子最多一、二十年,然后他会恋爱、结婚、生子,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共同面对所有的得意或失意。告诉孩子,只要真的努力过、付出过,这一生就没有枉过。至于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家长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