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得知,一个小伙伴上写作课需要维权,交了钱上课后面的作业没有反馈,直到上课群解散。
其他过程,我没有细问。
这件事牵起我一些感触,因为最近身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好多线上课程。
我上周搞了5天“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阅读课,没感受到有多么红利(应该是我的营销没做好),结营收到的钱,让我妈笑死了。
尽管如此,我倒是没有想太多,或有什么沮丧、或再也不做之类的情绪。
事实上,开课这件事比较突然,纯粹是被招募的朋友一句“费曼技巧以教促学”给说服了。
没错,我教别人阅读最大的收获是我自己扎实地掌握了书中的阅读这门技巧。
除此之外,我那招募的朋友动用自己的资源,最近开了一堂“7天教会大家用幕布做各类笔记”的付费课程。报名第一天就突破50人,开营前大概是过百人吧,也算规模不小了。
我在阅读《刻意学习》的时候,无比赞同作者Scalers的观点,为此还写了公众号(点击这里),做了幕布笔记,关注了他的公众号。刚开始觉得自己发现一个宝藏,每天都汲取超级多的能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现,作者的推文倾向于推广他的课程或者社群,这些都是付费的。加入一个门类的社群光入群费就需要三四线小城市一个月的工资。
学过理财的人,应该知道,这不是一项负债,而是对自我的投资。
但是,谁都不知道在这项投资中,有多少是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我们不仅不能站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判断这些经验,更没有足够的能力在整个当下的市场中判断是否有价值。
所以不能很快下结论说,这是件多么不靠谱、浪费钱的事啊。
这就是知识付费利用的地方。
利用着大多数人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知不足,利用人的“竞争意识”,一边举例“知识贫乏被淘汰的焦虑”和“获取知识提升自我进入中产阶级生活”的对比,一边兜售课程。
他们越来越直接地告诉大家,想要脱贫致富(尤其是经济下行,面临裁员,毕业生失业等时期),唯有上更多的课——这些课够专业权威(大咖、成功人士主讲)、够难得(名额有限,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听课)、够有现实价值(马上就能用,面试加分)等。
鼓励学习是一件再正确不过的事了,但再往深层次想,这对通过知识付费获取知识的大众来说,产生新的要求。
什么要求?
一是你对自我目标的清晰度,你有现阶段学习要达到的效果吗?你想通过这些课变成什么样的人?此类的问题你是否都想过,并想明白?
二是你是否能接受“一家之言”?什么意思?就是在付费学习这门课程,你要做好一些“少未必精”的准备。
你要改变已有的旧习,注入所谓正确的思维、观点、方法。此外,当你获得了,重新塑造了,还不够,你还要持续塑造,除了专注力,就是持久力,你要心无旁骛。久而久之,这样下去,你就是这一个老师最忠实的学生,这堂课最收益的学生,还能收获一致的同伴赞美和鼓励。
这样的过程是不是你想要的?为什么是一家之言,因为教你的老师不过是比我多走了弯路,多吃了盐,多看了书,多做了事,多见了人,多了思考,但是记住,他们的“多”,并不能变成你的“多”。这就好比劝陷入失恋无比痛苦的人“何必为了一棵树放弃了整片森林”一样的道理。当我们专注在一节知识付费课程上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课程帮助我成长?
第三个新要求,你是否能辩证思考?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我觉得,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能始终做到这样的人是一个圣人。
70年代的美国最有才智的人做的最活跃的事业,其中就是“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今天,我们的公知、大咖、专家们也在做同样的事。
如果你把这些包装过的知识直接装入大脑,就如同磁带一样,按钮一按就开始发声,再按一下就倒带,全都是设置好的,那得多没意思。
不过作为新闻媒体人,也要思考一下,身为传播者也是接收者的我们,要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授课者?而不是仅仅分享、吹嘘自己的经验。